當我們在討論白酒、啤酒或葡萄酒時,相信大家都能說出一兩個全國性的知名品牌,但如果提到黃酒,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會將其與低端料酒聯系在一起。這個擁有四千多年釀造歷史,曾被無數文人墨客贊美的佳釀,為何如今會淪到如此尷尬的境況?今天江湖君就帶你們追溯黃酒的歷史,細說其興衰榮敗。
黃酒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其源于中國,也唯有中國有之,因此也有“國粹”之譽。大約在3700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人通過獨創的酒曲復式發酵法來釀制黃酒,其在南方多以糯米為原料,在北方則多以黍米、栗為原料,酒精含量通常在14%-20%,屬于低度酒。
由于度數低、口感好、營養高等優點,黃酒成為古代的主流酒產品,不僅達官貴人愛喝,文人墨客更是將其寫進詩文,大肆宣揚,唯恐有人錯過這人間美味。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門宴、武松打虎等等,寫的都是黃酒。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北方開始流行高粱釀制的燒酒,并且迅速向全國蔓延。此時,上流社會的文人雅士還是喜愛黃酒的,他們認為白酒過于燥烈,上不了臺面。但底層人民更偏愛白酒,因為在那個社會動蕩不安、戰亂不斷的年代,喝白酒在抵寒、消乏、壯膽等方面都比黃酒要有效果得多。
不過,黃酒最終沒落的關鍵原因還是成本太高。上面有提到,黃酒多是以昂貴的糯米或大米釀造的,但在建國初期,人民的溫飽問題都還沒能解決,為了減少糧食的消耗,愛酒人士們普遍選擇成本更低、制作更簡單的白酒。此外,黃酒對于氣候、土壤的要求還特別高,其起源于江浙地區,但也只能在江浙一帶生產,而且產量也不高,沒辦法形成規模化生產,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極大限制了黃酒的發展。
如今,黃酒盡管比不上白酒、啤酒流傳得廣泛,但其仍在浙江地區傳承著它的記憶。像古越龍山、塔牌、會稽山、女兒紅、即墨老酒等等,都是黃酒市場比較出名的品牌。
總的來說,黃酒的沒落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但不管怎么說,它都是中國先祖的驕傲,是我們珍貴的特色文化之一。希望各大黃酒酒企,能夠通過更多渠道向消費者展現黃酒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以及營養價值,重新激起消費者的興趣。期待這一縱橫千年的古酒,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