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銀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基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躋身香港股市酒類流通第一股,一時風光無二。
2021年11月15日,銀基集團連續發布多條公告,表示公司發生若干債券違約,為促進財務重組,已向當地法院提交清盤呈請。同時,公司股價長期處于1港元以下,距離最高時的8.8港元/股,已有天壤之別。(《呈請清盤、財務重組,超商銀基怎么了?》點擊鏈接閱讀原文)
12年間,銀基集團都曾經歷了什么,為何從當年香港酒類流通第一股跌落到清盤重組?云酒頭條進行了市場調研。
外因之變壓垮銀基?
“2020年開始,梁國興大部分時間留在香港,大陸市場的酒類業務要么‘遙控’指揮,要么交給下屬。2020年公司開始出現人員精簡,市場頹勢已現。”多位酒業人士向云酒頭條表示。
2020年6月24日,銀基集團發布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年度收益約16.31億港元,普通權益持有人應占年度虧損約1.732億港元。
2021年11月15日,銀基集團公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銀基集團已列賬流動資金約為20.73億港元,其中包括手頭現金6.14億港元,預付款、按金及其他應收款項(預付款)約6.4億港元,及經損益按公允價值列賬的金融資產約3.24億港元。
銀基集團在公告中坦言,公司在變現或重新分配資產以償還境外債務方面“遇到極大困難”,2020-2021年期間,銀基集團市場和財務狀況開始明顯惡化。
對于持續下滑的業績,銀基集團表示,因疫情爆發,公司白酒銷售業務大受影響,資金周轉天數比預期更長。但對比同屬酒類流通上市公司的華致酒行可以發現:2020年,華致酒行實現營業收入49.41億元,同比增長32.20%;凈利潤3.73億元,同比增長16.82%,股價也成功翻番。2021上半年,華致酒行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再次同比增長67.36%和69.66%。因此,疫情爆發只是銀基業績下滑的外因。
有接近銀基的酒業人士分析:2020年大陸有名酒企業發生變故,多位酒類大商涉及其中,梁國興或因此長期留在香港。公司諸多工作陷入停頓。受此影響,2020年酒類板塊股票普遍上漲,但同期銀基集團在香港聯交所的股價僅1港元左右,資本市場對銀基未來已經用腳投票。
因此,此次銀基申請清盤重組,主要是市場下滑業績虧損,資不抵債。但外部之變也成為重要推手。
品匯壹號:搏命式轉型
如果將銀基上市以來的12年做一個劃分,2012、2016年無疑是關鍵之年。
2012年,銀基上市后首次報虧,這既有“八項規定”出臺白酒行業受沖擊因素,同時也對銀基原有大流通模式拉響預警,公司開始探索轉型。2016年,公司確定發力一站式酒水綜合交易服務平臺品匯壹號,其覆蓋B2B“品匯酒棧”及B2C“品匯超市”,梁國興親自站臺推廣,公司開始搏命轉型。
2016年,職業經理人徐光(化名)加盟銀基,成為內地某省“品匯壹號”推廣經理,據他回憶,公司連續在全國召開多場“品匯壹號·云合伙大會”,確定了開店、招募加盟商、尋找合伙人的策略,短時間就開出了10多家加盟店。
但在市場拓展中,銀基不接地氣的弊端不斷出現。徐光介紹,品匯壹號在當地的第一批門店大都選擇設在高端樓盤,希望在寫字樓開拓企業團購業務,后來發現此路不通,才逐漸轉到臨街店面。“其中一家旗艦店,裝修材料從深圳發來,糾纏一年都沒有竣工,各種費用投進去數十萬。”
有原品匯壹號合伙人評價,當年銀基攜手五糧液、茅臺、汾酒等名酒,上游資源優勢明顯,公司利用B2B“品匯酒棧”及B2C“品匯超市”打通線上線下,市場投入也很大。
但一家公司的基因很難在短期內突變,銀基作為資源型大商,擅長拿到資源再轉手銷售,缺乏精耕細作、服務客戶的團隊和能力。同時,傳統酒企向互聯網轉型屬于“燒錢”,市場沒有燒起來以前停止投入等同于一切“歸零”,而2017年以后銀基連續四年虧損,市場后繼乏力。
寄希望品匯壹號一戰成功,2016年,銀基曾立下目標:三年內通過B2B平臺實現銷售額50億元、150億元、300億元。公司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2018財年凈利分別同比下滑95.2%和2311%,2013-2018年報中,銀基僅2016財年和2017財年顯示盈利,其余4年均為虧損,累計凈虧損額達20.75億港元,搏命式轉型沒有成功,反而加劇了市場和財務狀況惡化。
資源大商為何敗于市場?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銀基12年之變,可謂中國酒類流通變局的教科書。
1988年名酒價格放開,土生土長的廣東湛江人梁國興預判到其中巨大價值,開始從事名酒分銷。1990年代他移居香港并成立銀基集團,通過攜手名酒企業銀基一路成長,終于在2009年將銀基推向香港股市第一酒類流通股寶座。
有廣東酒商表示,當年名酒為了走向世界推出了出口裝,價格和內銷產品存在價差,很多酒商都在利用價差套利,銀基深諳此道,即使后期走向全國,拿到資源做“大批發”的基因已經深入骨髓。
銀基成功后,習慣套用上游拿資源的成功路徑。有業內人士指出,銀基鼎盛之時公司擁有私人飛機,老板和高管經常乘坐私人飛機前往酒企和產區,出手氣派闊綽,目的就是想拿資源。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銀基興于名酒無可厚非,當年的大商崛起,背后都離不開名酒品牌的支持。銀基在崛起后應該轉型,但公司創始人可能嘗到拿資源輕松盈利甜頭,將其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已經不習慣精耕細作一瓶一瓶地賣酒。
正因為如此,銀基上市12年都沒有培養出熟悉市場、能打硬仗的營銷團隊,更缺乏渠道建設和市場精耕細作的競爭力。即使名酒在手,“大批發商”基因難改。搏命轉型效果不佳,疊加疫情和名酒變故,銀基最后只得滑入清盤的深淵。
銀基上市12年,也是昔日酒業資源大商“穿新鞋走老路”,未能完成市場化轉型的縮影。這也向酒業昭示了一個道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只有不斷創新自我革命的企業,才有望在市場的大海中一往無前,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