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起名字嗎?你聽過最有文化的名字是什么?這是頭條問答提出的一個問題。
古人我不知道,但現在我身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親戚朋友在給小孩起名字時都大費周折傷腦筋,有的都已經起好登記在醫院的出生證明上了后面又認為不好要改的,有的平時很少看書的也抱起一本字典天天在研究,有的自己不會起花錢請算命先生起的,有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起的,有的我猜估計還有像古時候請皇帝“賜名”的那種情況,總之在我看來起名字也是不一而足,什么情況都可能會有,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人家做不到的。
名字是一個人的身份符號,花點心思是應該的,但要說哪個的最有文化,這也是見仁見智,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審美標準和要求,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氣息。
新中國建立以后出生的,很多都叫“建國”,到大躍進時期出生的又叫“躍進”,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幾兄妹的名字。兄妹幾人都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父母給起的名字分別叫某路線、某政策、某方針、某計劃、某完成,其中方針為女兒,計劃為三子,政策是次子。把他們的名字連起來讀就很有意思,路線、政策、方針、計劃、完成,如果有看過反映那一段時期文史資料的這活脫脫的完全就是當時社會、政治、國情的真實展現。
不過大多數人的名字還是以起字面吉祥富有美好祝愿寓意的為主,據有關機構調查,中國叫“張偉”的最多,說是在中國大喊一聲“張偉”,如果都聽見的話至少有幾十萬人答應。以前中國人取名字最多的就兩個字,取3個字的很少,現在資訊發達可能是可以查到哪些名字重名,為了不重名,出現取3個字的了。四個字的姓名,除了復姓,我讀起來總會想起日本人。我這就是受到既有觀念的影響,但我想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社會觀念的轉變進步,只要自己喜歡叫什么都無所謂。
回到誰的名字最有文化的問題上,我個人是認為金庸筆下的任我行、獨孤求敗和古龍小說里的李尋歡、花滿樓、西門吹雪五個人的姓名耐人咀嚼回味。我叫朱蓄,我原來是這個“旭”,“蓄”是我有一次聽父親提及認為有點意思,后面自己給改的。
但一個人是否能讓人記住名垂青史,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叫什么名字無關。你說李四普通平常,《詩刊》有個編輯老師偏偏就喜歡別人叫她趙四;你說劉德華如雷貫耳,我好幾次都遇到過叫劉德華的普通人。
其實,我是認為,只要不是明明知道已經有的名字還要故意取重名,一個人取得的成績比叫什么名字重要。只要你是最有文化的,那你的名字自會有人來解說。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