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變化,真相是給白酒經濟“擠水分”?
文 | 云酒團隊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全國酒類行業生產經營數據,其中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593家,完成釀酒總產量1198.06萬千升,同比增長6.86%;銷售收入5654.42億元,同比增長14.42%;實現利潤總額1028.48億元,同比增長35.79%。
然而與上年數據進行對比,會發現其中有“自相矛盾”之處。
統計部門發布的2016年酒業統計數據顯示,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578家,累計產量1358.36萬千升,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125.74億元,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97.15億元。
不難看出,在以上白酒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中,產量和銷售收入兩項數字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統計部門給出的統計結果卻是分別增長6.86%和14.42%,而利潤增長數額和增幅之間,也并不對應。
這是一次數據統計“烏龍”事件,或是背后另有深意?
白酒數據“矛盾”
啤酒、葡萄酒增長率均準確
除上述白酒行業數據外,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還包括,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生產啤酒4401.49萬千升,同比下降0.66%;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產量100.11萬千升,同比下降5.25%。
圖中可以看出,在三大酒種中,啤酒、葡萄酒的產量和增長率對應準確,但是白酒產量和增長率數據“沖突”明顯。
從上表可以看出, 2017與2016相比,白酒釀酒總產量、銷售收入分別下降160.3萬千升和471.32億元,根據數字得出的利潤增幅則為29.02%,但是公布增長率分別為6.86%、14.42%和35.79%,數據已經不統一。
真相是給白酒經濟“擠水分”?
如果2017年統計數據更接近真實(這符合邏輯),則意味著2016年的白酒數據有了調整,即產量、銷售和利潤均有較大幅度的回調。按照2017年數據倒推計算,2016白酒產量約為1121.15萬千升,銷售約為4941.81億元,凈利潤757.40億元。
從行業表現看,過去兩年,白酒整體復蘇,特別是白酒上市公司們的釀酒總量、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全面增長。但為何反映在行業數據上,卻出現升降不一的現象呢?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可能因為前后統計口徑不一的原因,但我們注意到,在啤酒、葡萄酒方面,并未出現“矛盾”現象,單是統計口徑不一這種解釋,未必說得通。
這或與經濟數據“擠水分”的宏觀形勢有關。
2017年初,遼寧省經濟數據造假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2018年開年,至少有13個省份調低了2018年的GDP增長目標,這也被外界視為經濟“擠水分”因素所致。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實行的是分級核算體制,之前存在地方數據加總超過全國總量的結果。比如2016年地方加總的地區生產總值就比全國數據高出3.6萬億元。“黨中央、國務院十分明確核算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實行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時間表、任務書都已經確定了,就是要到2019年實施。”
寧吉喆同時表示,對于少數地方、少數企業、少數單位存在的弄虛作假和統計造假行為、統計違法違規現象,不管是虛報,還是瞞報、拒報,都要依法依規處理。
結合酒業實際來看,根據國家與地方分級核算體制,確實可能產生數據“水分”,以酒廠釀造一噸原酒并裝瓶銷售為例,有可能在原酒和瓶裝酒環節分別計量一次,在縣、市再分別納入統計數據。酒還是一萬千升,在數字上可能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對于酒業上市公司,其經濟指標數據的統計普遍嚴謹準確,但在數量眾多的中小白酒企業中,由于種種原因,不排除數據“注水”現象發生。個別地方政府可能也為了追求政績,主動要求“注水”。
在區域市場,一些市場范圍有限的酒企,卻“刷出”上萬噸乃至數萬噸的產量數據,銷售數據則高達十幾億元乃至數十億元,堪比全國性白酒品牌,這類情況長期存在,在業界被視為“公開的秘密”。
在經濟數據“擠水分”已納入時間表的大背景下,白酒數據統計出現“新變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數據“降下來”,有利行業發展
新出爐的白酒數據,或許不那么好看,但卻有利行業健康發展。
以目前山東、河南等省實施的酒業振興計劃為例,如果企業因政績、“面子”考慮而定下過高發展目標,大干快上,甚至在數據中注入“水分”,極有可能招致各方面的風險。
特別是這部分區域酒企面臨一線品牌強勢下沉的嚴峻競爭形勢,如果因過高的“數據”預期,而忽略了市場根基建設,緊縮市場投入,對企業發展實則不利。
從這個意義看,此次酒業數據中白酒產量和銷售收入數據“矛盾”,既暴露了行業可能存在的問題,也向酒企們提出警醒。
白酒數據“矛盾”究竟是何原因,尚不得而知,倘若真是“擠水分”,那得給統計部門點個大大的贊了。
關于統計數據“擠水分”,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