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商業部、農牧漁業部在貴陽聯合召開“全國釀酒工業增產節約工作會議”,史稱“貴陽會議”。該會議上確定將“四個轉化”作為中國酒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果露酒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
其中高度酒向低度酒轉化,是當時與白酒行業發展最為密切的課題。當時傳統白酒的酒精度一般在6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65°。高度酒不僅糧耗大,生產成本高,而且對飲酒者身體健康不利。而在市場上,對爆烈、濃壯的高度酒有偏好的主要是上了年紀的老酒民,而年輕一代的酒民則偏好平和柔順的低度酒。所以,當時市場對于低度酒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大,江蘇的“洋河”、河南的“張弓”、山東的“孔府家”、四川的“紅樓夢”、廣東的“玉冰燒”等低度酒在市場上非常暢銷,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
當時,國內生產低度白酒的歷史已經有10年,但二鍋頭酒在這一領域卻是一片空白,而且多數產品的酒精度仍然保持在65°。如果不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及時調整,二鍋頭酒將失去新興的消費群體,其所面臨的生存與發展危機可想而知。
白酒泰斗高景炎
次年,白酒泰斗高景炎先生立即組織有關力量著手推動北京低度酒的發展,并提出發展低度酒的核心思路:發展低度酒,不能簡單地(在勾調環節)調配降度(盡管這是當時業內相對普遍的做法),而應當充分借鑒兄弟企業的先進經驗,釀酒生產的全過程入手,在改良工藝、改進設備、選育菌種、貯酒容器、勾調等環節下苦功,探索出一條變單純調制型為生產調制型的優質低度白酒發展途徑,以確保低度酒的酒體風格達到低而不淡的水平。
然而任何創新都會遇到保守勢力的阻礙。為了更好地調動各個酒廠對低度酒科研攻關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高景炎與有關同志商榷后,決定以長安街為分界線,將北京的白酒廠分為南北兩個協作組。成立協作組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酒廠的參與熱情。他們不但積極參加協作組內的白酒品評和技術交流,而且在南北協作組的競賽中表現也非常踴躍。同時,高景炎組織協會開班各種培訓班,總結和推廣北京市、全國乃至洋酒生產的先進經驗。
后來,北京低度白酒的發展形勢,顯然超出了高景炎的想象。他們不但成功地摸索出了一條生產調配型的優質低度白酒生產途徑,而且在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突破。
此時的高景炎已經是北京釀酒總廠的廠長和北京釀酒協會會長,是北京酒市當之無愧的掌門和舵手。但他依然保持著幽默、隨和、低調的性格,毫無官架。有一次高景炎在大興酒廠開協作會,晚飯時間遇到北京市糖業煙酒公司的劉景元(后來成為國內著名的酒史專家)。高景炎鼓動在座的同志給劉景元敬酒,把劉景元灌醉了,躺在廠長休息室里一頓酣睡。后來北城協作組開會,他們又相遇了,劉景元說今天一定要把你灌醉。高景炎就笑呵呵地由著劉景元把他灌醉。
像這種既是同志又是摯友的“關系戶”,高景炎結交了很多。因為憑借權勢謀取私利,絕不是他的性格,他更喜歡低調做人、務實做事,待人接物友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