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知道的老字號-----汪家燒房,汪老頭
茅臺釀酒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茅臺附近出土的商周時期陶制酒器和漢墓出土的酒壺等專用酒器,表明了茅臺地區酒業在漢代已具一定規模,早在公元前135年就生產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茍醬酒,這便是醬香白酒茅臺酒的前身。與仁懷地區漢墓考古中,曾出土精致的酒器,說明在漢朝茅臺及周邊地區已有飲酒風尚。元代,播州軍民宣撫史楊漢英向朝廷特供仁懷釀造的燒酒。
說起酒坊,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茅臺酒廠的前身“榮和燒坊”“恒興燒坊”“成義燒坊”,但其實在清末民初時期,有一個燒坊也誕生于茅臺鎮,深受人們的喜愛,那就是“汪家燒坊”。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多次爆發農民起義,茅臺鎮被夷為廢墟,毀于兵劫。
清朝前期的時候,汪家從江西正式遷入茅臺,成為劫后茅臺最早遷入的家族之一,第一家汪族進入茅臺后,陸續組織家族人遷入茅臺安家落戶,從此在家族中威望大好。
貴州不產鹽,在清朝中期,丁寶楨改革鹽政,煙云大興,出現“四大鹽號”,改革后,鹽運的方式也得到了重大的改變,由早期的馬馱人背變成了船運,在茅臺設置口岸,稱為“仁岸”,從此鹽運興起。汪家也成為茅臺當時有名的鹽運大戶。
在仁岸設鹽店,供來往客人和工人歇息,人來人往,客人及工人們常需用酒解乏。1909年汪家順勢設立了汪家燒坊開始釀酒,供來往的客人飲用,從此汪家散酒慢慢走進了茅臺鎮各個家庭,釀酒的酒師也被當人們喊作“汪老頭”,在茅臺鎮名聲大噪,只要提到“汪家散酒”、“汪老頭”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51年:勢力最強的三家燒房“榮和燒坊”“恒興燒坊”“成義燒坊”三大燒坊合并成貴州國營茅臺酒廠。而1996年汪洪彬在原來的“汪家燒坊”基礎上組建了現在的茅臺鎮金醬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