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社交媒體”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熟知的臉書、推特、微信公眾號、博客等等,都屬于社交媒體的范疇,但它們為什么叫“社交媒體”,說實在話很長時間我真不清楚。
2022年4月我在書店里看到了這本書——《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見上圖),覺得它可能回答我的問題,所以把它買了下來。
這本書是英國一位暢銷書作家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寫的,英文版的書名和中文版不大一樣,英文版書名是——《writing on the wall——social media the first 2000 years》,看到這個英文書名,我感覺一下子明白了社交媒體是什么的答案。
??英文書名當中的“socialmedia”,我覺得直譯為“社交媒體”會比現在用的“社會媒體”一詞更好理解。如果對“社會媒體”中“社會”一詞的含義還不好理解,想想我們當下熟悉的一個詞——“社會面”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所謂“社會”,是指在官方正式組織之外的所有人類群體的成員,其集合叫作“社會”。“社會”存在的前提,是有一個官方的正式組織同時存在著,比如政府、國企等等——在漢語語境里面現在一般把它叫作“單位”,在單位之外的那部分就是“社會”。以此來看,“social media”就是指社會上不受官方控制的那種媒體。
????翻譯是一門很有內涵的藝術。以往一提到“社交媒體”這個詞,總給人以“約會”、“交際”的聯想,而“社會媒體”一詞就沒有這種曖昧的色彩。社會是無序的,由于顏色太多,反而是可能感受不出來什么顏色的一種概念。
這本書的英文版主標題“writingon the wall”讓人理解起來也很懵,不知道為什么以之作標題,直到讀到書的第280頁,我才理解了它作為標題的含義:wall的意思是“墻”,在Facebook(臉書)在其行話里,個人的資料頁就叫“wall”。“writing onthe wall”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寫在墻上”,對于這個概念中國人是不陌生的,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國有一種媒體形式叫“大字報”,它就是寫在紙上“發表”在墻上,或者干脆就是直接寫在墻上的。當然,現在中文詞匯中有一個現成的詞匯可以更準確地表達“writing on the wall”的意思,就是——“自媒體”。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過程,也是信息的過濾或添加的過程,一種語言的原文有其特定的含義,但在翻譯過程中會出現信息傳播的變化,這從一本書的簡單的書名翻譯過程中就可以看到這個現象。
湯姆·斯丹迪奇的這本書,內容引人入勝。作者是從牛津大學畢業的,所學專業是工程和電腦科技,現在就職于《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先后擔任過商業編輯、科技編輯和科學記者,目前職務是數字編輯,同時也是專欄作家,還出版過《人類食物的歷史》和《六個杯子中的世界史》等暢銷書。
在《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這本書中,作者知識面非常寬,既有自然科學的知識,也有社會人文歷史的知識,語言流暢生動,構思精巧,每一個故事看起來都不相關,但整體讀完又讓讀者可以領悟到媒體的本質是什么。順便提一下,這本書的譯者是林華,譯筆非常古雅、暢達。
煮酒論書:社交媒體是什么
添加18202991745邀請加入李尋品酒交流群
在作者湯姆·斯丹迪奇看來,所謂“社交媒體”也不是什么新的發明,它在古代就有,起碼從古羅馬時期就存在,所起的作用也大同小異,只是傳播的介質發生了變化。羅馬的傳播介質是莎草紙;中世紀后期、進入近代的時候出現印刷技術,在印刷技術上出現了印刷的書籍和報紙;近代以后進入無線電時代,又出現廣播電視;進入網絡時代的時候,現在出現了數字網絡上的社會媒體——Facebook、推特,等等。無論承載信息的介質是什么樣的,信息內容本身大概是沒有什么根本變化的,主要是表達了社會情緒,個人的憤怒、恐懼、希望,還有謠言,等等。
在本書當中,作者回顧了從古羅馬帝國的衰亡到宗教改革后的英國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這些關鍵歷史環節中各種媒體的作用,特別是媒體的內容和介質同時發生變化的時候所產生巨大的作用。作者最后的結論是,人類社會2000年以來媒體的本質沒有變,本質就是分享信息。而人之所以要分享信息則是因為——從基本的生理結構上來看,人作為社會的動物有分享信息的本能,只有通過分享信息才能夠確認個體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讀起來肯定是比我簡單介紹它的內容要有趣得多,無論作為宏觀的政治文明史的一個讀本,還是微觀商業行為的一種分析,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