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歷史的步履漸漸不再那么沉重。自新中國成立開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中國的酒業逐漸發展。1952年至1989年的五屆全國評酒會,便見證了這一段發展振興之路。評酒會評選出的名酒名單,成為老酒收藏者必知的基本常識。而這些名酒,亦是收藏界的香餑餑,有些甚至因為市場稀缺一酒難求。
順著全國評酒會的發展脈絡,讓我來談談在不同時間段,中國酒圈里都發生了哪些大事。這其中,將穿插講述酒行業里某些特殊的時代產物,順便說道說道與評酒會有關的小道消息。
“民國”時期,中國釀酒業一度衰弱。當時兵禍災荒不斷,糧食出現短缺,直接影響到釀酒行業的發展,許多酒廠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年代瀕臨破產或是解散戰爭期間,我國民族工業受盡戰爭磨難。戰爭結束后,國內的大小酒廠酒坊終于迎來了復興的春天。
第一屆評酒會:什么叫一窮二白
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了
歷史書上常見的“新中國成立,民族工業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在如今看來,已成往事。然而,一窮二白的狀態體現在酒業,則光看以下的史實便可說明:
晉裕汾酒公司,1936年產酒40000千克,且汾酒在市場上售價最高;抗戰時期,酒廠被日軍搶掠一空。抗戰后,從廢墟中再度開始。
茅臺酒廠,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有員工幾十名。
五糧液酒廠,新中國成立初期還只是家族傳承的糟房。1952年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還未見五糧液身影(宜賓五糧液酒廠正式得名則是在1959年)。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于1952年舉辦時,整個中國的白酒產量不過十余萬噸。對比2017年全國白酒1198萬千升(約合1000萬噸)的數據,當時的酒業狀況可見一斑。
為振興酒業發展,舉辦第一屆全國評酒會意義重大。由于當時財稅部門管理酒類專賣,將產銷結合并由專賣機構直接管轄,而行使最高職權的則是華北酒類專賣公司(后并入中國專賣事業公司)。因此,第一屆評酒會上的酒樣,由各地區酒的專賣干部帶到華北酒類專賣公司,在“總部”進行評選。
由于是首次評選,條件和經驗均有限,在評酒上還沒有產品標準和評選體系,因此第一屆評酒會的評選依據變成了:(1)品德優良;(2)在國內獲得好評并為全國大部分人所歡迎;(3)歷史悠久且在全國有銷售市場;(4)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的獲獎名酒
如前面提到的,當時整個中國的釀酒工業仍要斗私,批修然在恢復中,因此,除了少數的由政府接管的企業,大部分酒企仍然是私營作坊。私營作坊想要在全國獲得好評并為全國大部分人所歡迎全國有銷售市場,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這樣的評選標準把絕大多數的酒拒在了最后,會上評出中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四種,分別為山西汾酒、貴州茅臺、四川瀘州老窖特曲以及陜西西鳳酒;其他酒類名酒為紹興黃酒、煙臺張裕紅玫瑰葡萄酒、金獎白蘭地以及味美思。
二屆評酒會:屈居第五的茅臺
從1953年開始,中國酒業的權利歸屬發生了變化,專賣局被取消,酒業的產銷分開,生產劃歸輕工部(1955年地方工業部合并到輕工部,銷售劃歸商業部;而此時,酒的專賣,即是國營商業對糖、煙、酒三類物資的包銷形式。各地成立了一大批糖業煙酒公司,這些公司隸屬商業部,是當時中國計劃經濟的產物。
1963年,全國第二屆評酒會在北京召開,此時酒樣的選送則由輕工廳、商業廳共同簽封。時隔十年,這屆評酒會才真正稱得上是嚴格意義的全國評酒會。在這次評酒會上,第一次制定了評酒的規則,評酒委員根據酒的色、香、味按照百分制打分寫評語。最后獲得中國名酒的白酒依次為: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酒、全興大曲、茅臺酒、西鳳酒、汾酒、董酒。
這樣的排名方式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事實上,第二屆評酒會的評比標準非常主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大家都認為香氣越大的酒越好,因此,濃香型的酒占據絕對優勢(八大名酒中占了四席,而且這四席名列前茅)。這導致茅臺只能屈居”第五,而汾酒則被排擠到了第七。
客觀來說,當時的評酒師要在196種各類酒的酒樣里區分優劣,讓他們大口喝酒是不現實的,評委們更多的是“看色、聞香、淺品”,在這些主觀評判中,聞香便成了主要依據。因為這些客觀原因,以致香氣大的酒得分高,而清香、醬香型酒則不占優勢。
專業評酒師淺嘗輒止、聞香觀色;而消費者則大口喝酒、深飲大品;場景不同、飲用量不同,得出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這也許正是為什么很多專家認同的好酒并不一定會被消費者看好的原因。
第三屆評酒會
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在大連召開。由于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多種香味白酒混評最終帶來不公的結果,這一次評酒會上第一次按香型進行酒類評比。
香型的誕生,是為了評酒會評選方便。酒的原料、工藝、儲存等因素導致不同地域、不同品牌的酒會產生不同風格,各種酒之間便失去了可比性。將白酒風格大略分為幾個類別,這樣可以避免各種風格不同的酒相遇的場面。有了香型,酒廠申報的時候心里有數,評委評比時也有了依據。
然而,越來越專業的評酒會上仍然出了烏龍事件。老牌名酒西鳳酒便因為沒有把握好游戲規則,在選報香型的時候“投錯了娘胎”,上報了“清香型”組,結果被淘汰;本屬于典型濃香型白酒的全興大曲竟然上報的是“清香型”,追究下來才知道,四川人對“馨”與“清”二字的字音分辨不清,將“馨濃香型”聽成了“清香型”,從而在該次評酒會上與名酒稱號失之交臂。
在這次評酒會上,由22位評審組成的白酒評酒團按色、香、味、風格四個方面品評名酒,最終評出中國八大名酒:茅臺、汾酒、瀘州老窖特曲酒、五糧液、古井貢酒、董酒、劍南春、洋河大曲酒。
第三屆評酒會后,中國的白酒業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一時間,白酒市場風起云涌,各廠家為了求生存發展、增進銷量都鉚足了勁。
第四屆全國評酒會
1984年,在山西召開了第四次全國評酒會的白酒評酒會,當時從148種酒樣中評選出全國名酒13種、優質酒27種,西鳳、全興大曲一雪前恥,重新榮登名酒寶座。相比第三次評酒會,中國名酒多出雙溝大曲、黃鶴樓酒、郎酒。
值得一提的是,從1984年開始,白酒行業出現向優質化、低度化、多品種化、低消耗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這種酒類產業結構改革發展至今,仍然有著強勁的生命力。此外,在本屆評酒會上,新增了鳳香、豉香型(以廣東玉冰燒為代表)等香型,多種香型并存,中國酒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
八十年代的文君酒,文君酒曾因屈居銀獎而退出第五屆全國評酒會比賽
從此再無全國評酒會
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在萬眾期待中于安徽省隆重開幕,這次評酒會是迄今為止舉辦的最后一次全國性的評酒會,參賽的樣品酒有362種,其中,濃香型198種、醬香型43種、清香型41種、米香型16種、其他香型64種,為歷次評酒會之最。
評酒會最后共決出金質獎17枚(又稱十七大名酒),銀質獎53枚(又稱五十三國優)。對比上屆評酒會,本次評酒會新增的中國名酒有武陵酒、寶豐酒、沱牌曲酒、宋河糧液。
舉辦了五屆的全國評酒會,成為國內名酒標桿比拼的頂級賽事。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所有的酒廠深知,一旦能獲得國家級獎牌,不僅知名度提升了,酒的價格也會倍增。于是全國評酒評比開始有了水分,有些酒樣送選時非常優質,是為了參加評選,刻意釀出的,市場上根本沒有銷售。因此,評酒會的公正性受到廣泛質疑。在第五屆評酒會上,文君酒因為屈居銀獎,怒而退出比賽,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
名酒越評越多,來自外界的干擾越來越大,參評樣品與市場流通產品差距甚遠,最后國家毅然決定停辦全國評酒會,從此,第五屆評酒會成為絕唱。
市場經濟,讓一切變了味;拷問人心,不足以支撐起評酒會的客觀價值。
從收藏的角度而言,這五屆全國評酒會,成為老酒收藏絕佳的參考標準,在這五次評酒會上評選出來的中國名酒、優質酒,成為藏家心目中公認的值得收藏的好酒。以第五屆評酒會選出的“五十三國優酒”收藏為例,其收藏價值和受歡迎程度絲毫不會遜色于同年份的中國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