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參加老酒圈的飯局,席間有朋友帶來九十年代初的郎酒助興,起先喝起來真是驚艷極了。
但當喝到第二瓶的時候,香氣和口感都與前一瓶差異很大,像是在喝另外一種酒。我不禁起疑,難道被收到假貨了?但仔細觀察它的外包裝卻并沒有什么可疑之處。
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尤其是在喝老酒時,兩瓶老酒即使出自同一箱子,也往往會喝出不一樣的感覺。事實上,老酒存貯的環境不同,變化的過程也不同,自然酒的風味也有差異。這就像兩對雙胞胎,小時候特別像,長大了可就不一定了,經歷決定面貌。
這種差異化,放老酒圈有個專業術語——【瓶差】
從新酒,聊聊瓶差現象
那么,怎樣的酒容易出現瓶差呢?
首先,是3-5年內的新酒。這是因為剛生產出來的新酒,形成風味的微量元素還不是很穩定,酯酸醛類物質一致處于揮發、氧化、酯化、還原的化學反應變化中......
下面是3種酒在5年時間內的酸酯變化情況圖——
我們可以發現,微量物質在1-2年內急劇下降,2年之后又開始逐步增加,直到5年后達到基本平衡,但仍存留著一部分水解和脂化反應。
這段時期內酒的風味,是最不穩定的。
真正的大酒廠不會在這個時期內灌酒,而是將其放在庫房的大酒壇里貯存3-5年令其慢慢穩定。因為一旦罐裝,必然出現瓶差很大的現象,消費者投訴是難免的。所以茅臺、汾酒等酒廠會貯存一段時間后,再勾兌,然后繼續貯存,直到穩定風味后才出廠。
從老酒,聊聊瓶差現象
剛出廠的酒,水準是處于一條水平線上。可為何在消費者手上兜兜轉轉后,口感又不盡相同了呢?我認為,這與每瓶酒經歷的貯存環境有關。
從老酒,聊聊瓶差現象
剛出廠的酒,水準是處于一條水平線上。可為何在消費者手上兜兜轉轉后,口感又不盡相同了呢?我認為,這與每瓶酒經歷的貯存環境有關。
二、酒精濃度導致瓶差
相同的酒怎么會有酒精濃度差異呢?這主要是由密封狀況決定的,有的收藏者從來都不封口、有的用保鮮膜草草封口、有的封得一絲不茍,還有的人用蜜蠟封口......
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跑酒狀況不同、氧化反應不同!
不封口或封口馬虎的酒,跑酒后酒精度數降低,陳化反應減緩,喝起來有種水味,會大大降低它的品鑒價值。所以,這也是老酒圈非常排斥酒線低、斷層嚴重這類酒的原因。
嚴密封口的酒,封口嚴密,可以保證不會因為跑酒而乙醇揮發,降低酒的度數。
蜜蠟材料封口的酒,因為過于嚴實而阻擋了氧氣進入酒體,減緩了陳化反應。而且,這種方式非常毀品相。我的建議是,如果您希望收藏的酒能在未來變現的話,請不要輕易使用這種方法......。
三、物理移動頻率導致瓶差
在密封條件好的情況下,白酒偶爾移動,反而會有助于酒體的老化,因為這激活了分子的活躍運動。
所以酒的經歷不同,真的會導致品鑒差異。也許一瓶酒,在收藏家倉庫的角落里沾滿了灰塵,長年處于時光靜止的狀態;有的酒反復在市場流通,反而賜予它更活躍的個性。
當然,影響酒后期風味的因素還有很多很多——如光照、壓力、濕度、是否被污染.....每一個小小的差異在許多年以后都會被放大無數倍,成為每瓶酒獨特的個性。
當然,我也不建議過度追求酒的老化,而是盡量保證在不損失品質的情況下,順其自然吧!市場上便有不少人,以人工的方式想用短時間催熟一瓶酒,結果事與愿違,反而導致酒體出現奇怪的“異香”!
所以對于瓶差,我認為:正如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神秘的瓶差反倒讓老酒更添魅力。試想如果同一款酒每瓶都是完全一樣的風味,喝得毫無懸念,那還有什么新鮮感可言!但如果每開一瓶酒,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險和驚喜,這難道不更添趣味嗎?
當然,這些都不過是一紙笑談。導致瓶差的因素有很多,需要我們正確的看待認識才不至于酒桌上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