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尋的酒吧公眾號
酒曲,《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酒母也”也叫酒引子,是中國古人釀酒的偉大發明。用小麥、大麥或者大米,通過浸泡、粉碎、攪拌,做成的塊狀物,之后移入曲房中進行晾干培養、升溫,匯集多種微生物繁殖生長,形成一個微生物的匯集器。制作體積大的叫大曲,有磚頭那么大;小曲像一元人民幣那么大。
大曲曲塊
按照現在釀酒理論認為,在釀酒工藝過程中,酒曲主要起糖化劑和發酵劑的作用。即使淀粉降解為可以供酵母菌代謝用的葡萄糖,酵母菌把葡萄糖代謝成乙醇的過程。現在認為酒曲的主要作用還有一點,就是作為酒糧使用,因為酒曲里面,特別是大曲里的殘余淀粉量很大,高達50%左右,像茅臺的醬香酒,投過兩次糧之后在就不投糧,在后面幾個輪次里沒有淀粉的來源,后期大曲的淀粉是主要的代謝成乙醇的基礎物質,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酒曲也起到了酒糧的作用。當然也有研究指出酒曲里的淀粉,經過升溫改造之后,可能已經代謝不出來那么多乙醇了。對于酒曲的研究還需要深入。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講過,大曲研究的復雜程度可能比飛機剎車盤的研究要復雜得多,為什么呢,因為根據現在的色譜和質譜的檢測,白酒里的呈香呈味物質的化合物的組分都達到1000多種,把糧食轉化成上千種微量成分,中間通過的環節就是酒曲,它究竟起了多么復雜的作用,目前研究還很不夠。
目前對主要的成分,如乙醇的研究是最深的,其他的高級醇、醛類酸類相應的研究,特別是酒曲在中間起了什么作用,還不是很清楚。
中國白酒用各種酒曲來釀酒,是中國和世界其他酒類包括發酵酒和蒸餾酒最大的不同,目前根據不同酒的釀造,把中國釀酒酒曲大體分為五大類:
(1) 大曲
(2) 小曲
(3) 紅曲
(4) 麥曲(釀黃酒所用的小麥做的曲)
(5) 麩曲(195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制曲技術)
其中大曲又分為:
傳統大曲:靠天然匯集菌種制成的曲塊。
強化大曲(半純種大曲):通過有指向性的加入某些缺失的微生物菌種到天然曲塊中混合培養,從而提高糖化率和酒化率的指標而制作的曲塊。
純種大曲:大曲曲塊的主要靠人工培養純菌種移植而制作的曲塊。這種
大曲液化力、糖化力、酒化力的指標較高,效率高,但風味、香氣口感差別大。
酒曲定名的標準不太一樣,有些是根據工藝,有些是根據原料來劃分,比如麥曲是根據原料定名。因為白酒的歷史發展很長,不同時期形成的術語交錯的混雜在一個體系,有些是約定俗成下來的,不是一個統一邏輯系統的命名。
關于酒曲還有很多話題要講,從它的生產的過程,還有對釀酒的風格,特別是香型的影響,我們后面會陸續給大家介紹。
在B站“李尋品酒學院”里有李尋老師講解中國白酒釀造工藝的講課視頻,這是《李尋品酒學院第六十六課 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酒曲》。關于大曲的課程總共有五課,歡迎有興趣了解中國白酒工藝的酒友觀看視頻,也可以聯系李尋老師助理,將所有視頻轉發給您。
添加18202991745邀請加入李尋品酒酒友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