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白酒行業在整體獲得大發展的同時,分化日益明顯。
在生產規模、銷售體量愈發龐大的同時,白酒行業在價值取向上也開始分化。部分名酒企業借助于“純糧固態發酵”認證,在釀造工藝這個白酒核心價值層面,開始回歸傳統,與諸多借助于“新工藝”取得規模優勢的白酒企業產生明顯區隔。
二次騰飛之中的分化
與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改革開放激發的市場化騰飛不同,2000年后,在市場化經濟深入人心、工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情況下,中國酒業實現了第二次騰飛,被稱之為“黃金十年”。
2005年5月18日,《華夏酒報》在一版刊登了《純糧固態發酵白酒行業規范開始實施 劍南春酒首獲純糧標志》一文。
白酒業第一次騰飛,與改革開放后消費者對物質文明的極大需求有關,與酒業的初步工業現代化息息相關,這其中,“白酒新工藝”的普及對酒業的騰飛有著直接催化作用。
新工藝白酒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以甘蔗和甜菜渣、木薯、番薯、馬鈴薯、玉米等制造出酒精,然后將酒精和酒糟混蒸,加入發酵白酒的香氣和滋味,再加入增香調味物質,模擬傳統糧食白酒的口感勾兌成白酒。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工藝白酒技術日益成熟。新工藝白酒主要有3種生產方法:串香白酒就是用液態法生產的食用酒精為酒基,利用固態法發酵的酒醅,即通常說的酒飯進行串香而成的白酒;調香白酒是以食用酒精為酒基,加入呈香、呈味物質調配而成的白酒;固液勾兌白酒是以食用酒精為酒基,加入一定比例傳統固態法生產的白酒進行勾調而成。這種酒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很容易使消費者誤以為是純糧生產的白酒。大多數消費者無法從口感上辨別新工藝白酒和傳統白酒的區別。
新工藝白酒的大規模采用,使得白酒產業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1978年,全國白酒總產量143.74萬噸,到1988年,我國白酒行業總產量已達到468.54萬噸,十年時間增長了3倍多,基本滿足了市場需求。
2002年后,白酒業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即“黃金十年”。2008年,中國白酒產量約572萬噸;2009年,中國白酒生產總量達到706.93萬噸。
據業內人士估算,市場上70%以上屬于新工藝白酒。但在這一輪發展之中,傳統的純糧固態發酵,也逐漸為名酒企業所重視。
2005年5月13日,《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審定規則》公布實施,劍南春成為首個獲得純糧標志的企業。
2005年9月23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和全興大曲四大中國名酒企業,被授予純糧標志。
一方面是新工藝白酒依然起到重要作用,保證了行業體量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的價值又開始被重新認知。
釀藝回歸下的價值分歧
在新工藝白酒與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并行的情況下,行業的價值取向開始產生一定程度的分歧。
白酒產能逐年提升的同時,也產生“過剩”之嫌,導致消費者與業界開始重新審視白酒質與量的關系。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有企業將液態法白酒以“純糧固態發酵”的名義打向市場,加之此前爆發的以工業化酒精勾兌假酒的案件,讓白酒業飽受質疑,部分消費者開始將矛頭指向于正規廠家。
在這一階段,種種亂象加劇了白酒行業的不公平競爭,使市場秩序更加混亂,同時也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這樣一來,傳統固態發酵白酒的生存與發展就受到嚴重沖擊。
2005年,為規范白酒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幫助消費者識別和判定白酒的原料、生產工藝、質量水平和性價比,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發布實施了《全國白酒行業純糧固態發酵白酒行業規范》,對經過嚴格審查和技術檢驗的產品頒發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被白酒行業稱為“純糧白酒”準入門檻。
但這一認證,也在行業內遭到質疑。
質疑者認為這一認證愈發降低消費者對行業的信任感,不利于行業整體發展,也抹殺了“新工藝白酒”對行業的貢獻。
相關釀酒專家認為,不論是新工藝還是傳統工藝生產的白酒,產品的理化指標都是嚴格遵守國家相關食品衛生標準生產的,所以合格的傳統工藝白酒和新工藝白酒在理化指標上是沒有差異的,也完全可以保證食品安全。而傳統固態法對環境要求更高,其發酵過程更為復雜,且在目前的條件下無法為現代科學逐一認知。
也就是說,新工藝對產業規模和體量貢獻甚大,可滿足大多數消費者對白酒類產品的基本需求,而固態發酵法成本更高、周期更長,無法在短期內提升體量,但在釀藝與口感上更契合傳統。
實際上,在一片有關價值取向與行業前途的爭議聲中,新工藝白酒與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白酒依然并行向前,形成了前者指向大眾化、中低檔產品,后者聚焦于中高端的現象。
與此同時,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有關“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的認證與審定,也在業界的爭議聲中繼續推進。
名酒領銜固態法認證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相關的認證與審定,還是實際的生產中,一線名酒都堪稱“純糧固態發酵”的領銜者,成為傳統白酒價值回歸的踐行者。
2005年8月9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在北京發布通知確認五糧液、貴州茅臺、瀘州老窖和全興大曲四個白酒行業知名品牌,系全部采用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獲準使用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加上此前公布的劍南春酒,到這一階段共有5個品牌的15個產品獲準使用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
時任茅臺集團董事長的季克良表示,純糧發酵酒和非純糧發酵酒要有明確的區分,這除了對純糧發酵企業有益和對消費者有利之外,對一般的非純糧發酵酒企業,從長遠來看也是有益處的。因為你不是搞純糧的,就按不是純糧的價格來生產和經營,也有利于本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從大的方向來說,這是為了使中國白酒業能更好地誠信發展。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黨委書記馬勇認為,這幾年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酒產量的平穩增長將是未來趨勢,中國白酒都應該多一些民族化特色,建立自己的語言體系。
換言之,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即為有別于世界其他蒸餾酒的顯著特色與核心價值。
馬勇認為,以茅臺集團為例,這幾年茅臺做得最好的事情不是價格的節節上漲,而是把原來的工藝進行了科學系統的梳理,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九次蒸餾、七次取酒。
“這是季克良對茅臺酒最大的貢獻。”馬勇表示,以前工藝不成話語體系,現在不僅對其進行總結,還明白地告訴了消費者。茅臺酒工藝再和質量、風格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茅臺獨有的從釀造到產品的文化特色,大家容易接受。
在部分名酒堅持“純糧固態發酵”等核心價值傳統的同時,也有諸多白酒企業堅持以量取勝,以優質“新工藝白酒”滿足大眾化需求,中國白酒產業,繼續沿著雙線并行的道路發展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