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兩顆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彈,將世界帶入了核競爭的新時期。彼時,“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還是一名高二學生。兩年后,周光召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就讀,成為新中國核物理事業的奠基人。
1957年,周光召被國家選派赴蘇聯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當時,研究所里的蘇聯科研人員覺得周光召資歷不足。一次學術交流中,周光召對蘇聯教授關于相對性粒子自旋問題的研究結果提出意見,卻引得對方大發雷霆。脾性溫和的周光召據理力爭,用了3個月時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用螺旋態來描述基本粒子,最終獲得學界一致認可。
不久后,中蘇關系全面惡化,蘇聯撤走全部援華專家,面對“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否研制出原子彈”,周光召心里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請纓回國“參戰”,轉行研制核武器。在當時原子彈總體力學的計算中,中國科研人員與蘇聯專家得出的數值不符,為驗證這一數據,周光召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證明了蘇聯專家提供了錯誤數據。楊振寧都說道:“光召兄的回來,使得中國1964年爆第一顆原子彈早了一兩年。”
原子彈研制成功之后,周光召又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氫彈研究。然而,時代浩劫的來臨讓周光召一邊遭受著造反派的批判,一邊堅持進行氫彈的研究和實驗。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而在貢獻卓著的周光召看來,共同努力的不下十萬人,“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
今年,恰值周光召90歲華誕,90年間,周光召有接近70年在與物理打交道,大半輩子都撲在了中國的科研事業上。當年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科學家,一起鑄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盾牌,而今僅3人在世,周光召是其中之一。“時勢造英雄”,但在周光召等人身上,應當是“英雄造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