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奉為道家鼻祖的兩個人物老子和莊子,其實完全不是一路子人。老子確實在言道,他的學說中,更多的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按今天的知識劃分,我們更傾向于將老子劃為古希臘意義上的“自然哲學家”。而莊子其實是只關心自己生命狀態的人,他的全部哲學無非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盡管他文采斑斕、氣象宏闊,但那蒼茫寥闊的文字說來說去都是為了自己這條卑微的小命以及卑微的生活狀態找的借口,從精神氣質來講,他更接近于古希臘的“犬儒學派”,如以狗崽子自居的第歐根尼。
我們沒有花時間去考證,后人為何將老莊合稱為道家,也無力挑戰積習,將他們再分開,但對他們學說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對老子,我們有探索的欲望;對莊子,我們懷著悲憫與抵觸,就我自己來說,就算真做一條狗,也不做莊子這類的人!
老子和莊子
老子其人,太史公有傳,當實有其人。但《史記》記載關于老子的東西太過簡短,而留下一些關于老子的傳說讓后人揣測。而在文化發展長河中,道家依附在儒家表面,延續下去。道家已經不在是道家。關于老子的思想早已經沒有人能傳承下去,《老子》一書后人也少有看懂的。
相比較于老子,莊子其人和他的思想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先秦諸子中,《莊子》是最沒有價值的,他的全部學說翻來覆去說的就是一件事:保命第一!
可后人為什么那么喜歡莊子呢?
首先,因為他聰明,他是一個穿“儒服”的人,本來也是一個儒生。他似乎看到一切,也看穿了一切,他極有語言天賦,講起道理來,天上地下、宇宙萬物皆羅于胸中,秋水蒼蒼,大海茫茫,意象瑰麗,思游八極,很能打動人,他的文學才華當時可謂無可匹敵,文人們都喜歡他的文字。
其次,因為他怯懦軟弱,他不是孟子、墨子、韓非子那種以身殉道的人,相反,他推崇的原則就是“莫大于身”,說到底也就是“以道殉身”,為了個人生命的存在可以犧牲道義。他講那個身體殘疾的支離疏,因為身體有殘疾,便不用上戰場打仗、免于陣亡于殺場,國家分救濟金時,還得給他發救濟金。莊子感嘆說:支離其身尚能如此,況支離其神乎?看來,在莊子的心目中,支離疏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第三,由于他有文學才華,所以巧舌如簧,把自己的軟弱和怯懦包裝得那么冠冕堂皇,那么美侖美奐。凡是他弄不成一個事,就要繞好大一個彎子,說弄那個事兒沒意義。比如他寫河伯與海若那篇,前面還是積極的,可最后的結論是極其消極的:大海在浩瀚的宇宙中也不過是一粒稊米,海若不過是另一個河伯,那小大之辯還有什么意思呢?
總結一下莊子受到后世許多讀書人推崇的原因:膽小、怯懦,只求一己之茍活,但又有文化,有才華,心里還怕別人瞧不起,便把自己的膽小、怯懦包裝成是胸襟博大、不與俗人相爭的樣子。很多文人都處于這種生活狀態,所以他們喜歡莊子。
想來想去,莊子就是一個阿Q,只不過是讀過書、會說話、巧言善辯的一個阿Q!
他的全部聰明才智都用在為自己的怯懦和軟弱找借口了,這種人、這種文章,還有什么意義!
莊子的激奮之語經常令和他同命相憐的人感動,比如他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聽起來讓人很過癮,但實際上很空洞。照他的觀點,在堯、舜、禹、湯這些圣人出來之前,人類生活在大道行天下的理想社會中,是圣人的出來破壞了這一美好的局面。那么,這里應問:既然道那么大,為什么會被圣人破壞呢?他不回答,也不問。他回避一切真實的事件,像阿Q一樣,暈乎乎地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那些和他一樣怯懦的人也同樣暈乎乎地生活在類似的共鳴中。
據文獻考據學家們說,今傳世《莊子》文本中的《內篇》七篇當是莊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很多人認為不是莊子原作,而是其后學所作。的確如此,《內篇》七篇思想基本上還一致,而后面諸篇則諸多矛盾。比如莊子本人是蔑視天子、圣人的,但在《雜篇·說劍》中,又將天子劍推崇到極高的地位,頗有儒、法兩家的風格。可見后面那些文章,可能是既信莊子,又信別家學說的“士”所寫,法家、儒家、縱橫家的人都有。既然不代表莊子的思想,也就沒有討論的價值了。
讀書 思考 旅游 記錄 收獲
休閑讀品雜志社微信ID:xiuxiandupi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