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一首《清明》傳唱千年,“杏花村”也由此聞名于世,杏花村的酒也聞名于世。
杏花村之爭
杜牧一首《清明》傳唱千年,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千年之后有人因為他爭論不休。詩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哪里?全國叫杏花村的地方很多,大概就跟張富貴、李衛國這類名字差不多,全國基本上都有。池州有杏花村、汾陽有杏花村,上海青浦有個杏花村,河南滎陽也有杏花村,江西、南京、甘肅、山東等等到處都有杏花村,連東北的牡丹江也有杏花村,革命老區麻城也有杏花村。
關于杜牧先生所說得杏花村,現在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指山西汾陽杏花村;二是安徽池州杏花村;三是泛指。而爭論最多的就是前面兩個了,山西杏花村名氣最大,而杜牧先生做的卻是池州刺史。而第三種說法因為沒有利益方,也就少有人提起。
我們更偏向于杜牧先生所說的是安徽池州杏花村,一來杜牧寫詩的時候正在做著池州刺史,沒空去山西。二來詩中所說清明時節雨紛紛,恰是江南清明時節景象。三來當時的池州也有酒。史料記載古時杏花村,杏花遍野,村里酒壚如肆,尤以“黃公酒壚”著名。“白錫壺腰中出咀,黃銅鎖腹內生須”,“半畝山林半畝地,一曲牛歌一卷文”,典故就出自這里。
不過這些爭論現在少了很多,2010年北京高院做了終審判定。“杏花村”品牌最后還是酒歸汾陽,旅游歸池州,目前安徽池州杏花村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當然這也根本沒影響到汾陽杏花村,“杏花村”還是那個“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起源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杏花村的酒已聞名國內。盛唐時,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成為酒文化的古都。歷史上,我國著名文人、學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顧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賦詩贊譽。
山西汾陽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時,地方文獻缺少明確記載。但研究表明,山西汾陽杏花村之名得來已久,并且從未更易,這點十分少見。
汾陽杏花村名源于唐宋時期與汾酒工藝有關
1922年,作家蕭湘在汾陽杏花村采風時,就已收集到當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時候,杏花村這個地方萬樹杏花,叫杏花塢。”也就是說唐宋時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約定俗成,與釀酒工藝有關。杏花村之所以“萬樹杏花”體現的是實用價值不是觀賞價值。
江地先生在《汾酒歷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葉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發展為羊羔酒。北宋張能臣《酒名記》則記載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經》記載竹葉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釀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兩,去皮尖,湯浸于砂盆內,研爛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為汁,分作五處拌面”。說明唐代釀酒很重視杏仁,書中特別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釀酒著作中就進一步明確: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兩,杏仁一斤”。這就意味著唐末宋初,汾州生產的幾種著名藥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離不開杏仁。酒坊附近自然會廣載杏樹,所以人們將酒坊村,漸漸呼為杏花村。杏花村一詞在唐末宋初成為酒村的代名詞可能就源于此。北齊時汾州生產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種保健酒,所以“帝日飲二杯”,這種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變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國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并汾故道汾州郭柵鎮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塢酒坊,由于杏花村酒坊地勢較高,過往客商一眼盡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飲為快。唐末詩人中有四位詩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詞,這幾位詩人都與山西有關,有兩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陽人,即薛能和溫庭均(其祖父封為汾州西河郡公)。“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溫庭鈞。
到了元代,政府便將羊羔酒以中國特產出口英、法等國,并在出口灑瓶上貼上杏花村商標,商標上尚有一副題聯:“金蹬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是中國酒第一次貼標出口。也印證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杏花村的酒
杏花村釀酒的歷史十分悠久,名聲也早就在外。《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宋《北山酒經》記載。“唐時汾州產干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當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尚沒有蒸餾酒,史料所載的“汾清”、“干釀”等均系黃酒類。
杏花村的酒主要以清香型為主。2007年,杏花村汾酒釀造工藝還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還提一句,這批非遺里面,白酒除了汾酒就只有茅臺和瀘州老窖。
釀造汾酒是選用晉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制成的糖化發酵劑,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獨特釀造工藝。所釀成的杏花村酒,酒液瑩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綿、甜潤、醇厚、爽洌。飲后回味悠長,酒力強勁而無刺激性,使人心悅神怡。
杏花村釀酒歷史很長,其釀酒工藝相對成型較早。雖然后來因為白酒的盛行,工藝有變化,多了蒸餾等工藝,但其主要的工藝還是延續下來。早在南北朝的《齊民要術》中就對汾清酒(也即“河東神曲酒”)的生產工藝作了如下圖示:
曲水粱米
↓ ↓
挫曲(破碎)淘洗
↓ ↓
曬干蒸煮
↓ ↓
浸曲熱水浸沃米飯
↓ ↓
蒸煮
↓ ↓
過濾取曲液攤飯,冷卻
↓
混合發酵
↓
追加投料(6—9次)
↓
酒
1932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真實,陶具必得其潔,火必得其緩”的“清蒸二次清”工藝。
著名作家《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梁衡說:“原來我國的名酒有4個香型,即濃、醬、清、鳳香型的代表。杏花村汾酒他不求那濃那烈;只求這純這真,屬于清香型的典型代表。其他酒或如艷麗少婦,或如濃妝重抹,這杏花村汾酒呢,則如窈窕淑女,淡梳輕妝,大約因為這純,才使它成為名酒之始祖。”
杏花村與中國白酒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稱中國白酒的始祖。這句話并不夸張,白酒真正盛行是在清朝,而清朝正是晉商走天下的時代。汾酒因此隨晉商行遍天下,入川為濃香,入陜為鳳香,入黔為醬香。當初有句話:學會釀汾酒,天下隨便走!中國許多名酒如茅臺、瀘州大曲、西鳳、雙溝大曲等都曾借鑒過汾酒的釀造技術。
中國第一酒鎮茅臺鎮和杏花村,其實說起來,它們淵源是最深的,也有很多共同點。我們嘗試列舉一下:
都因酒而出名,茅臺和汾酒;都是各自香型最典型集中地;行政級別也都一樣,也都是由村變鎮,茅臺鎮元朝時就有“茅臺村”,杏花村名字時間更久遠些,因“萬樹杏花”聞名;兩個酒鎮產的酒都是我國的名酒,也都在萬國博覽會得過獎,不同的是汾酒獲得的是一等的甲質大獎章,茅臺的則是四等的銀獎;都號稱是開國之宴用酒,雖然汾酒更多,但確實也有少量茅臺;甚至后面在政府或者部隊里面也基本就是這兩大酒為主。
這兩大名酒淵源頗深,有點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包括茅臺酒工藝也離不開汾酒,一直到90年代以前,汾酒都扮演著茅臺酒老大哥的形象,只是時移勢遷,現在茅臺成了大哥。但不管是大哥還是小弟,不管是“第一酒鎮”還是“汾酒名鎮”,釀好酒才是它們的根基,才是真正的傳承。
說這么多中國汾酒名鎮——杏花村。最后發現,在這個清明時節,還不如兩首詩來的好。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趙樸初
和風華雨正紛紛,
舉盞欲招前古魂。
般若湯兮長壽水,
不妨暢飲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