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時下成為了資本的寵兒,但無論怎么變化,它的喝法也永遠只有兩種,那就是溫著喝和涼著喝。
在以前,酒經常是被溫著喝的。古語有云,煮酒論英雄。在魯迅的《孔乙己》里,溫酒的場面也多次出現。但到了如今,溫酒這一動作卻越來越少見了,這里面又藏著怎樣的緣由?
有人說,冬天太冷了,要用來取暖,溫一下喝著更加暖和,還有人說,煮酒是為了溫人心,是等待酒入喉時,那一份獨有的慵懶和繾綣,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直至今天,青梅君才發現,上述說的都是次要的,白酒“溫著喝”,跟“涼著喝”的巨大區別,才是溫酒的根本目的。
“熱著喝”,能去除酒水中甲醇、雜醇油等雜質,而“涼著喝”,則容易上頭,喝完不躺個幾天醒不來,嚴重的還可能會變成瞎子。
注意,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為什么呢?關鍵就在于古人釀酒的工藝,并沒有現在那么先進。釀酒的工藝沒有做到標準化,那經此釀造出來的白酒,自然也有著很多雜質,甲醇、雜醇油等等,而這些都會影響飲用后的人體體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頭”。
這時候,聰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來盡可能地減少“上頭”。這個辦法便是“溫酒”了。溫酒能夠讓酒的口感變得更好,且不易上頭,其關鍵之處就在于:甲醇這些雜質的沸點不高,簡單地加熱,就能夠讓它揮發掉。
在化學還沒有成為一門學科的古代,古人們能夠發現“溫酒揮發甲醇”的竅門,不得不讓人感嘆酒客的智慧……
但是,這樣做并非萬無一失,溫酒的溫度,又該如何控制呢?溫度太低,無法揮發雜醇。溫度太高,酒里的芳香物質也隨之揮發,導致口感不佳。
在多次檢驗之下,古人發現燙酒的最佳溫度是:20-30度,稍微加熱可以使酒質更柔和,香味也更加濃郁,邪雜味會少很多,從而口感更優。從那時起,溫酒就變成了一個喝酒人必經的程序了。
時至今日,溫酒卻已然變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少見于日常生活。這是因為時下的白酒釀造工藝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是,市面上仍然存在著不少酒精酒和劣質酒,當朋友們不確定酒質如何時,不妨試一下“溫酒”,重拾古人牙慧,感受一下溫酒的愜意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