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了,會看重產區品牌乃至釀酒品種,不再盲目追捧進口酒,無論是進口酒還是國產酒,消費者相信的是自己的味蕾。”這是2018年葡萄酒消費領域的新變化。
2018年,進口酒高歌猛進的增長勢頭有所放緩,國產酒力倡大單品、延續基地建設、倡導中國風土。在市場營銷方面,深耕二三線渠道,在產品結構上,向餐酒方向傾斜,成為國產酒、進口酒角力的共同點。
9月,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稱,為適應產業升級、降低企業成本和滿足群眾多層次消費需求,自2018年11月1日起,降低部分商品的最惠國稅率,涉及1585個稅目。在“其他葡萄汁,包括釀酒葡萄汁”一欄中,稅率由現行的20%,調整至5%。
再看來自1~10月的進口酒數據,統計數據顯示,1~10月,中國葡萄酒進口量為6.1億升,同比下降2.6%。而此前的1~6月,我國進口葡萄酒為3.9億升,比2017年同期增長9.3%。
加上一些進口酒商反映“酒不像以前那么好賣了”,市場上就出現了唱衰進口酒的聲音。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進口酒市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席康就表示,“數據的短期變化并不能真實反映終端的消費變化。”且有來自德國的進口商表示,“中國是有14億人口的消費大國,除了北上廣外,還有二三線城市的潛力有待挖掘”。
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除了法國、智利等生產商參展,所有東歐國家的葡萄酒生產商悉數參展,進口酒市場呈現百花競艷的競爭姿態。
如果說2012年是葡萄酒理性消費的分水嶺,那么2018年,可以稱為葡萄酒行業利潤結構變化的分界線。
來自深圳的進口商表示,進口酒的銷量依然在增長,消費者對進口酒消費的熱度還在,但是進口酒利潤“攤薄”了。在理性消費的加持下,進口酒“擠掉”一部分利潤水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下,中國市場融匯了來自世界葡萄酒生產國的產品,整個葡萄酒市場的盤子在擴容, 雖然以法國為代表的葡萄酒產區做了多年的消費培育工作,但進口酒仍繞不過品牌繁雜、品質不等、品牌力較弱、渠道力不強的“坎兒”,進口酒的準入門檻低、管理規范化問題還有待解決。
2018年,是《進口葡萄酒經營服務規范》實施的第一年,該文件還限于“道德”層面的約束,尚未上升到法律層面,但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重視和品鑒水準的提升,進口酒市場競爭的加劇,具有高品質、強品牌感召力的進口酒將脫穎而出。
時下,中國已經步入了新時代,于進口酒也好,國產酒也罷,“貨真價實”將成為拿下消費者的靶心。當下,我們要解決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為了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體驗,國產酒也踏上了宣傳中國風土、強調中國品質、向縣級市場下沉的征程。
2018年,是產品結構洗牌的一年,也是重塑產品渠道的一年。
這一年,張裕在國產酒方面提出了三個聚焦:聚焦中高端,聚焦高品質,聚焦大單品。其中,對中高端的解百納和中低端的醉詩仙,進行了大單品的打造。
張裕集團董事長周洪江表示,作為上市公司,從戰略比例上,國產葡萄酒的比例較高,加上白蘭地、海外收購酒莊的產品及代理的進口酒,共同構成了張裕的“四輪驅動”。
這一年,以長城為代表的國產葡萄酒對產品結構進行了重新梳理,“中國大陸性季風氣候成就了中國風土特色,探尋什么樣的品種合適,什么樣的釀造方式合適,以種植為根本,強化中國風土概念,突出中國產區”等工作,成為長城葡萄酒2018年著力布局和發力的關鍵點。
在渠道層面,中糧酒業副總經理、中糧長城酒業總經理李士祎表示,“深耕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同時,要堅決地走向二三四線城市,那里是葡萄酒真正的主戰場”。
2019年,將是繼續洗牌的一年,適者(消費者)生存。無論是進口酒還是國產酒,都將瞄準具有廣大消費基礎的餐酒,在縣級市場繼續“貼面巷搏”。
- THE END -
大數據揭秘
最完整的酒業地圖
不同角度、不同層面
回顧與梳理
集聚學者、協會、專家、企業等各方力量
對中國酒業的歷史以及未來
進行客觀的解讀與分析
更多酒業要聞
版權聲明:
投稿合作:390275157@qq.com
廣告合作:t390275157 (微信)
歡迎添加微信與我們保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