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的國際化,為什么既是回歸,又是出發?
文|云酒團隊(ID:YJTT2016)
國際化是任何一個行業或者企業從成功升華到偉大的路徑。2017年以來,國內白酒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這一背景下,國際化成為一線名酒和部分區域品牌競爭的“第二戰線”。
其中,汾酒的“國際化行走”正在將白酒國際化推上更高層面:與很多企業的國際化局限在“到國際上走一遭”不同,汾酒的國際化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更得到了國際舞臺的呼應。
繼哈佛中國論壇上榮膺指定用酒之后,美國洛杉磯時間4月29日舉行的中美企業峰會上,青花汾酒再次成為官方指定用酒,而汾酒也榮獲峰會頒發的“最具價值中國國家品牌名片”獎,成為中國品牌崛起的杰出代表。而在即將到來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中美投資人酒會上,汾酒還將作為官方指定用酒亮相。
在別人忙著布局國內市場的時候,汾酒的國際化埋下了什么伏筆?
貿易戰陰影下,讓習慣了威士忌的美國人更懂中國
進入2018年,由美國引發的中美貿易摩擦火藥味越來越濃,甚至引發了世界恐慌,對話成為徹底消化貿易戰所產生影響的途徑。其中,商業層面交流為更高層面的對話打開了一扇窗戶。
在這一背景下,第九屆中美企業峰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辦。與很多其他中美民間交流不同,中美企業峰會影響力巨大。這個創辦于2009年的峰會,是由美國政府批準的非營利性機構,成立伊始即得到了美國國會貿易委員會、美國中小企業署和相關各州政府以及我國駐美國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領事館等中美兩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本屆峰會上,美國國會議員趙美心、美國共和黨著名領袖布魯斯 湯普遜、美國加州參議員夏樂柏、加州拉哈布拉市市長蒂姆 肖等眾多中美政、商、學界嘉賓出席,共同在主題論壇上就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美間不斷深化的交流合作機遇進行探討,為即將到來的中美政府間貿易爭端對話提供了前置的溝通渠道。
實際上,中美貿易戰正是起源于美國對于中國國情的不客觀、片面認識,過于夸大中美之間存在的貿易差額、經濟體制差異等問題,對話對于破解爭端意義重大。
汾酒在本屆峰會上的亮相意義重大,不僅僅代表中國白酒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與風味,展現了新時代下的中國氣派、中國自信,更在于讓習慣了威士忌、啤酒的美國政、商、學界,能夠體驗中國飲酒文化的主流——白酒,以更中國的視角來了解中國文化,正視中美合作的巨大前景。
汾酒能夠榮獲“最具價值中國國家品牌名片”獎,彰顯了國際經貿交往中對于“中國品質”認可度的不斷提升,也從側面印證了峰會對于汾酒作為“中國名片”重要意義的肯定。
▲汾酒集團黨委委員、董事、副總經理楊建峰代表汾酒領取"最具價值中國國家品牌名片"獎
為什么汾酒最“骨子里的中國”?
無論是哈佛中國論壇、還是中美企業峰會,亦或者巴菲特股東大會中美投資人酒會,都是在美國舉辦的國際盛會,為什么不是威士忌、白蘭地唱主角?在眾多的中國白酒中又為何選擇汾酒?
換言之,為什么汾酒的“國際化行走”才更彰顯“骨子里的中國”?
首先,汾酒在文化上更“骨子里的中國”。汾酒具有6000年釀酒史、1500年名酒史、1300年蒸餾酒史、300年品牌史,加上代代汾酒人對汾酒文化的研究、傳承、創新與運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珍貴樣本。
珍貴不僅僅在于通過它是了解悠久中國文化的樣本,更因為歷史上晉商大規模輸出汾酒技術,制造出“濃香型”、“醬香型”等各種香型,汾酒作為“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更是值得關注的文化母本和產業母本。
其次,汾酒在品質上站在世界前列。清香型白酒是最接近國際化的香型。中國文化更注重兼容并蓄,而非“咄咄逼人”,正如國宴就尊重文化差異,不僅餐具有中西之分,用酒方面也早已引入葡萄酒,因此國際會議選擇更加國際化的汾酒,這一國際化過程是與世界的雙向選擇。
為了代表中國制造水平的國際化品質,從2011年到2015年,利用四年時間,汾酒形成了高于國際、嚴于國內的食品安全企業內控標準,與此同時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彰顯了“清字當頭,一清到底”的風格。
第三,汾酒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行動迅速。早在2010年,汾酒即提出制定中國白酒的國際標準,次年即形成了“汾酒標準國際化戰略框架”,并于2012年開始在全集團公司推行標準化管理。
進入2017年,汾酒亮相歐亞經濟論壇,宣布布局俄羅斯進行異國生產,承辦了山西(汾陽 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此后,汾酒又先后亮相美國各州駐華協會2018年新春答謝會、 2018年駐華使節與商貿企業家新年對話會等重大活動。據了解,年內汾酒還將奔赴波蘭、俄羅斯等國,展開“中國品質”的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四,汾酒的國際化思想領先。早在2015年行業深度調整期,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談及中國酒走出去應打好的“五個基礎”時即提出,中國酒應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廠,在多個國家落地生根。此后,圍繞白酒國際化,李秋喜還提出了“先抓胃、再抓心”、“先健康、再消費”、“先品類、再品牌”等鮮明觀點。
作為白酒國際化的力主者,2015年兩會期間,李秋喜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建立白酒國際化標準”的議案。2018年兩會,李秋喜再次提出白酒釀造技藝申請世界非遺的建議,認為白酒世界申遺是行業傳承創新的一項重要工作。
回溯汾酒的國際化之路可以發現,其源于汾酒的文化、品質自信,走出來的是腳踏實地的國際化步伐,構建的是一個涵蓋標準、路徑、格局的系統性工程,也正是因此才能夠更加代表“骨子里的中國”,這種領先與突破證明了汾酒清香型是國際香、汾酒質量是世界級。
汾酒的國際化,為什么既是回歸,又是出發?
與很多白酒企業國際化走出的“小碎步”不同,汾酒的“國際化行走”既是回歸,又是出發。
之所以說回歸,是因為汾酒在歷史上就從未停止“國際化行走”。早在18世紀中葉,晉商在俄羅斯釀出了風靡歐洲的汾酒,被稱為“中國人的伏特加”,又稱“北特加”。
1915年,山西高粱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甲等大獎章,在此后的100多年中,汾酒國際化從未間斷——作為共和國第一國宴用酒被用于宴請外賓、80年代即成立進出口公司探索白酒國際化之路,及至2017年舉辦世界酒文化博覽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烈性酒產區代表共同探討國際化經驗……對于汾酒來講,當下的國際化之路是重走過去走過的路,只不過比過去走的更加深刻,更加自信。
國際化也是汾酒出發的一個新起點。2017年,在國企改革試點的推動下,汾酒創造了汾酒速度。進入2018年則提出了“汾酒加速度”,在這一背景下,國際化無疑同樣是一個重要環節,不僅僅在于國際市場份額的擴大,也在于國際影響力對于國內市場的直接帶動。
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講,“國際汾”的形象越是具體,越能夠意識到清香型的國際香型形象,對汾酒的全球化口感更有記憶點,從而讓汾酒能夠跳出國內白酒的香型之戰,確定汾酒在國際蒸餾酒的超級品類地位。
在美國的近幾次重磅亮相,以及接下來的“多國之旅”,很多地方是汾酒在歷史曾經走過的,但是如此高頻率的“行走”卻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站在汾酒未來兩年的“汾酒加速度”來看,還是站在白酒行業未來數十年的發展,甚至更長遠來看,汾酒今天的國際化都為“汾老大復興”埋下了大伏筆。
關于汾酒高頻率的“國際化行走”,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