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的調性,總是與其創始人的做事風格有關。
文 | 云酒團隊(ID:YJTT2016)
天塞的崛起像一個楔子,楔住了中國葡萄酒行業過去十年發展的關鍵切面:一面是進口葡萄酒布下的強大結界,另一面是本土新生力量不斷發起挑戰,奮力開鑿一切可能性的邊界。
從2008年開始,以非葡萄酒企業集團以及娛樂明星為代表的國內資本,掀起了一股海外酒莊收購熱潮。兩年后,這股熱潮逐漸變為在國內建酒莊。
然而,教書式的“一哄而上”與后來的“哀鴻遍野”銜接之緊密,如此驚人。
事實證明,以投資者的方式去投建酒莊是多么的不切實際,中國葡萄酒行業需要的是從一而終的創始人企業家,而非期望短期內就有回報的投資人。國產葡萄酒行業亟待一個成功的故事來打破這個魔咒。
作為近年來國內崛起最快的后起之秀,天塞的莊主陳立忠的可貴之處是懂得平衡——在她的身上,你能看到一個傳統實業企業家對葡萄酒品質的執著追求,也能覺察到她對商業世界的微妙把握。
天塞成為新疆葡萄酒產業門面的背后,是陳立忠帶領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摸索和沉淀,也是對農業種植、工業釀造和商業運營的精妙平衡。
7月11日,酒業首檔全景人物訪談節目《老秦會客廳》第四季走進天塞酒莊,專訪莊主陳立忠,講述《有知者無畏》。從陳立忠口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天塞走過的十年,也能讀出國產葡萄酒“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思考。
▼建議全屏觀看視頻▼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進入全屏 點擊按住可拖動視頻
?
“對種植沒有畏懼”的二代企業家
“光線再斜一點,山的層次會更好。早晨起來朝霞打在山上是紅的,山很漂亮。今天晚上不知道晚霞會怎么樣,(這里)經常能看到火燒云。”
“你看遠處焉耆縣城像不像海市蜃樓?”
戴著女士遮陽帽的陳立忠,站在自己一手開墾的葡萄園里向來賓介紹。
相比在北京、上海活動上見到的那個話不多的“陳總”,此次此刻的她,整體狀態明顯輕松很多,似乎這種田園生活更適合她。很難想象,如今綠意盎然的天塞葡萄園,在10年前竟然是一片寸草不生戈壁灘。已經連著好幾年,她一年中大約60%的時間都待在新疆,焉耆儼然成為了她的第二個故鄉。
▲陳立忠
陳立忠屬于第二代企業家,90年代,辭去法官工作的她,接手了父親創建的一家汽車運輸公司,并經營至今。與其父輩一代的企業家相比,她經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商業訓練,具有更開闊的視野與創意。
雖然也有人建議陳立忠直接在國外收購酒莊,但她最終還是決定,從零打造一家屬于自己的酒莊。培育夢想的是焉耆縣政府租賃給她的2000畝戈壁灘鹽堿地,貧瘠到需要培育土壤才能栽種葡萄苗,還有就是超乎想象的風沙。
“小時候,我家里是農村的,所以我對這種田園非常有感情,覺得我要去做這樣的一件事兒。總體來說,我對種植是沒有畏懼的。”
創建酒莊是一個重資產投入,因為像新疆和寧夏這些產區的土壤非常貧瘠,需要在栽種葡萄苗之前進行土壤改良,即挖溝填秸稈,回填有機肥,從完成土壤改良到栽種下葡萄苗,一畝地的成本約為1萬元,2000畝葡萄園的成本就是2000萬,而這些只是在生產之前的投資。
▲天塞酒莊建成的綠洲
天塞酒莊所在的焉耆縣,是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一個回族自治縣。由于改良土壤所需的肥料、秸稈這些所需材料是來自當地,這也是對當地經濟的一種扶持,同時,葡萄種植也有利于改善環境,葡萄園并不與糧食爭好地,而是種植在貧瘠的戈壁灘上。
每年葡萄園的維護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像葡萄酒酒莊這類企業對于帶動地方就業、脫貧攻堅貢獻良多,所以現在有個段子說:喝國產葡萄酒,就是在扶貧。
2020年6月9日,汪洋在考察新疆時,走訪了天塞酒莊,在聽完陳立忠的介紹后,肯定了酒莊這種功在桑梓的作為。
?
對自然生發敬畏,選擇與自然共存
在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代,今天廣袤的新疆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睡在古特提斯洋的海底,直到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抬升,海水逐漸消失殆盡,海底隆起變為山地。歷經數千萬年的地質演變和風蝕,造就了如今萬般姿態的地質地貌,一望無垠的戈壁灘就是大自然賦予南疆的“饋贈”之一。
法國人專門用“Terroir”(風土)這個詞來形容跟葡萄酒相關的一切天然元素,例如氣候、土壤、當地的釀酒傳統和人文等。葡萄酒是一個地方風土的產物,其中包括人的影響力。
“對自然的敬畏”是這幾年陳立忠體會最大的一個感悟,“我覺得自然是征服不了的,我們只能去適應它,接受它,對它保持敬畏,然后思考在現有的自然條件下,我們怎樣能夠做到最好。”多年來,天塞一直秉持“呈現自然之美”的品牌理念。
但她并非一開始就認識到這一點,而是花了5-6年時間才真正開始接受這個事實。
大自然似乎每一年都要發一次脾氣,譬如颶風、洪水和霜凍等,當辛苦培育的葡萄即將成熟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會把勞動成果輕易毀掉,這曾讓起初的她感到很意外,甚至有些接受不了。后來,她認識到自己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承認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有限,要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學會與自然共存。心存抱怨或其他情緒根本無濟于事,因為農業項目的特性就是跟自然共存共榮。
2014年,天塞的葡萄園遭遇了一場嚴重的霜凍,大約持續了10天左右,酒莊對此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熏煙、噴水以及在田間點火堆等,最終還是比較順利地度過了那場霜凍期。
如今,天塞的葡萄園已經有10年的樹齡,期間遭遇過嚴重的龍卷風、霜凍、洪水這類自然災害,但葡萄園卻保存得非常完整,成活率很高,基本上沒有缺少的葡萄苗。
陳立忠喜歡用“葡萄酒人”這個詞來統稱葡萄酒從業者,在她看來,跟其他行業相比,葡萄酒人多了一種對大自然的親近,對土地的感情,而且有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我想,可能是因為我代表了做葡萄酒的這群人,他們認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所以對于必經的過程,并不覺著苦。”
對于很長時間沒見過的朋友,他們會告訴陳立忠,你現在看起來變得不一樣了,變得豁達了,更從容安靜,不再像以往那樣對結果斤斤計較。
“你所做的每一個點滴,都是對結果的一個累加,(上天)會以各種方式回報給你。你就覺得,自己離想要的結果越來越近。”她坦言,這個過程讓她的內心既堅定又從容,即便某個階段出現一些困難問題,包括自然災害,也能坦然面對。
?
天塞如何活成它理想中的樣子?
2020年是中國葡萄酒產業連續第七年下滑,全行業一直處在深度調整期。然而,在很多人看來,天塞似乎并沒有太受調整期的干擾,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向前。
一個企業的調性總是與其創始人的做事風格有關。認識陳立忠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標準的“處女座”,做事計劃性非常強,這類人或許就是孔子推崇的那類“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吧。
“基本上,天塞這個項目幾乎完全是按照我的想法,整個過程中,每一步都是按照我最初參與設計的理念,或者說這些年,我覺得每一年都在按照我既定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地在往前走。”
在陳立忠看來,一個酒莊項目能否成功,一是取決于企業決策者和核心執行人的能力,二是企業的股權結構,很多企業的虧損和失敗,其實失敗在它的內部結構上。
通常,一個酒莊創始人通常會把酒莊視作骨肉,但投資人卻難以割舍貪圖回報的心機,酒莊發展順利,雙方便是舉案齊眉的甜蜜關系,如若遭遇逆風,創始人的決策就很容易被當成“一意孤行”,而投資人的做法也會被詬病“急功近利”。這也是企業家和投資人的不同。
天塞的股東非常認同陳立忠對項目的定位和價值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塞,團隊之間極為推崇“完美的執行”,陳立忠常對團隊說,沒有完美的決策,只有完美的執行力,即便決策存在瑕疵,但是如果大家依然堅持執行到底,最終也會收獲一個很好的結果。
王家衛說,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作為創始人,陳立忠的持續付出成就了如今的天塞。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天塞也在無形之中延伸了她的思維邊界和境界,讓她相信緩慢、平和、細水流長的力量,或許這正是天塞回饋給她的最佳禮物之一。
你怎么看陳立忠和天塞的十年創業路?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