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尋的酒吧 微信公眾號(ID:lixundejiuba)
1
認識杜樂天先生是因為前年(2013年)編輯石油無機成因論專輯,當時閱讀文獻時,發現幾乎所有持石油無機成因論觀點的學者,都引用杜樂天先生的學說作為根據,于是便貿然地聯系到了杜先生,對他進行采訪。事先,做的準備不夠充分,來不及系統地讀杜先生的專著和論文,只是讀了一些從網上搜到的與石油有關的文章。本想只請他從石油成因方面談些看法即可,但實際采訪中,我們意識到,石油成因問題只是他學說中的一個應用而已,其學說的廣度與深度,已經遠遠超出石油之外,囊括了現代科學最基礎、最本質的問題。
杜樂天先生在家中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攝于2015年1月23日
2
采訪回來后開始系統地閱讀杜先生的著作。第一遍閱讀后的感受可用兩個字形容:驚駭。我吃驚地發現,中國居然有這種學究天人的大科學家!
說到“驚駭”二字,主要是指杜先生提出的《對當代地球科學理論的懷疑與新見(84個問題)》帶來的震撼,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問題如果成立,都意味著相關的專業知識基礎的變革。84個問題啊!遍及大地構造學、巖石學、礦床學、氣象學、災害學各領域。他憑什么發起如此巨大的挑戰?其根據是否成立?挑戰后的結果又是什么?
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從頭做起,從現存的地質學、巖石學、礦床學的大學教材讀起。為了能讀懂這些專業書籍,我們招聘了物理、化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學等五個專業的八名專業人員,均是碩士研究生畢業,有的已具有二十余年的工作經歷,共同組成一個學習團隊。我們先將現有相關專業知識系統重學了一遍,然后再讀杜樂天先生的論文與專著。之后,對杜先生又進行了十多次專訪,深入請教疑難問題。回來第二次重讀現有的地質學、巖石學、礦床學書籍,并第二次讀杜樂天先生的作品,歷時整整一年多,方才形成此篇閱讀札記。
之所以不避啰嗦地介紹上述過程,是想說明,本文雖由李尋執筆,但并非其個人的一己之見,而是一個專業團隊經過一年多的專門研究,共同得出的結論,有基本的專業水準,由李尋這位文科生來執筆,只是想使文風更通俗些。
3
我們先簡要介紹一下杜樂天先生的學說大意。
介紹杜先生的學說有兩種方法,一是正說,一是反說。所謂正說就是正面闡述杜先生本人的學術主張,所謂反說,就是從杜先生所質疑、挑戰的現代地球科學知識入手,看一看這些學說都說了什么,杜先生的挑戰又是什么,有什么道理。這兩種說法都是必要的,只有兩種說法都說到了,才能明白杜先生學說之真意。
先正說。
從正說的角度來看,杜先生的學說是非常簡單的。他的學說可以用四個字來指稱:幔汁輻射。所謂“幔汁”是從地核中產生、以超臨界狀態一直輻射到大氣圈的混合物流體,其主要成份是H(有三個含義:氫元素、鹵族元素、熱)、A(堿族元素,鈉Na、鉀K、鋰Li、銣Rb、銫Cs)、C(碳)、O(氧)、N(氮)、S(硫)、加到一塊為HACONS(可發音為哈肯斯)。幔汁從地核出發時,主要成份是H和C,故稱之為氫型幔汁。進入地幔后萃取了地幔的元素(主要是堿族元素),稱為堿型幔汁。進入地殼后,與O結合,稱為氧型幔汁。幔汁是形成巖漿的原因,是形成礦床的原因。幔汁自地球一形成就有,是各次大地構造運動的主要原因,簡言之,就是幔汁造陸、造海、造山、造盆、造巖、造礦。幔汁萃取、攜帶的固形物逐漸交代,留在各層巖石之中(包括地幔巖和地殼巖),一部分氣態物進入大氣圈,是地球大氣圈保持平衡的重要原因。在地球內部,分別有四個幔汁聚集帶,稱之為“氣圈”,加上大氣圈,地球共有五個氣圈。地核出來的H和C可能以化合物(即烴類)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單質H的形式存在。在地殼巖石中,H流帶來的氫、熱與有機質反應,是重要的生油條件,這就是在幔汁作用下的有機生油;幔汁與巖石釋放出的CO或CO2發生費托反應,也可形成烴類,即無機生油。這一學說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大量的實驗室證據和地球化學證據,已經不是一個假說,而是有著充分證據的科學理論了。
如果反說,那就復雜了。
幔汁輻射理論看似簡單,但卻完整地說明了地殼運動的原因及后果(即大地構造的成因)、巖石礦床的成因、重大氣候現象的原因等等,而這些內容每項都是一個專門的學科,都有浩如煙海的文獻,要想理解幔汁輻射學說對現有地球科學各專業領域的沖擊,必經從每個專業的基礎知識開始,那耗費了我們一年多的時間才摸出點兒頭緒,故本文不能盡述。這里只是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從巖石學和礦床學的角度,描述一下幔汁輻射理論的意義。
現有的巖石學知識,將巖石分為巖漿巖(也叫火成巖)、變質巖和沉積巖三大類型。大意是所有的巖石都由巖漿冷凝而來,巖漿冷凝即為巖漿巖(如玄武巖、花崗巖),巖漿巖經空氣、水和生物的風化作用破碎,又被風、水搬遠,沉積在地勢低的地方,經反復沉降壓實,即為沉積巖。后來又有熾熱的巖漿上涌,與這種巖漿接觸的圍巖(不論其是巖漿巖還是沉積巖)都會發生熱蝕變,即成為變質巖。巖漿是哪里來的呢?現有理論一般解釋說是從地幔軟流圈直接涌上來的,或者是構造運動如板塊俯沖摩擦生熱熔化的。這種學說作為一種巖石靜態性狀的描述是可以成立的,人們現在能直接觀察到的地殼巖石確實可以如此劃分,但是,如果考慮到成巖之前的巖漿活動,這種類型學劃分就大有問題了。首先,現在的地球物理研究發現,巖漿并不與地幔軟流圈直接相連,很多火山的巖漿房(即巖漿的最深來源)只在上地殼之內,也就是說與地幔軟流圈還隔著厚厚的剛性巖石圈;其次,這種學說不能解釋為何會有各種成份的巖漿(如花崗巖漿、玄武巖漿、安山巖漿等),如果它們來自地幔軟流圈,成份應該一樣才是;第三,它也解釋不了巖石變質的問題,單純的熱接觸解釋不了圍巖與侵入巖間那么大規模的物質交換問題。
如果用幔汁輻射理論來解釋巖漿的成因,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幔汁是從地核上來的超臨界流體,其穿透能力很強,可以攜帶一定熱量穿透地幔巖石圈(而不需要熔融這個巖石圈,只是穿過巖石圈時會損失、消耗些熱量,留下某種成份)進入地殼,進入地殼后,隨著輻射力道的減弱,便聚集在某一區域。最重要的是它所攜帶的堿族元素也隨之聚集,堿族元素達到一定程度,會降低巖石的熔融點,于是就形成巖漿,巖漿在地下的運動方式是擴展、蠕動而不是一般的流動,因為其粘度很大,在地下高壓之下,只能以此種方式在地下擴展,實際上是幔汁聚集,向四面輻射的結果。幔汁勁道足夠大時,就沖破地面,形成火山爆發,從火山口里流出的巖漿才是真正的流動,火山伴隨著大量的氣體噴發,這些氣體有一部分是巖漿冷凝釋放出來的,更大一部分是幔汁本身帶來的。巖漿在地下活動(即侵入)時,幔汁也透過巖漿,輻射入圍巖,雖然沒有熔融,但也引起圍巖的性質變化,這就是變質巖的真正成因。巖漿的成份不同,是因為幔汁在不同的地方萃取上來的物質不同。而且,幔汁輻射作用是持續但不均勻地發生的,有些沉積巖經過幔汁作用后,會以巖漿巖的形式呈現。有些沉積巖是在幔汁輻射造成的熱液環境下沉積的,杜先生將這類巖石稱為熱液沉積巖。
杜先生本人已經意識到了幔汁輻射理論對現有巖石學可能帶來的影響,所以,他提出了現有的巖石學分類應該有所調整,比如應增加一個新的類型:熱液沉積巖(此前,他還提出過增加“構造巖”即破碎巖這個概念,后來覺得不太妥當,又放棄了這個提法)。我們經過反復的思考,覺得如果將幔汁輻射理論貫徹到底的話,恐怕不是添加上一兩種巖石類型所能解決的事情,而是要重新拿出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巖石學分類方法才行。沉積巖經過幔汁輻射后成了交代巖,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變質巖,冷變質。熱液環境下形成的沉積巖自然在沉積過程中就有變質作用同時發生,而無論沉積巖還是變質巖都可能再次重熔,成為巖漿巖。這些復雜的情況已經不能用現在這種只從現有巖石直接成因的角度給予分類的方法了。因為幔汁輻射的作用存在于一切成巖過程中,且都是主要的原因。而且,考慮到幔汁輻射是一個從古到今沒中斷的連續過程,只不過強弱不同,那么,巖石就始終是“浸泡”在幔汁中的,其成份、形態的變化也應是連續的動態過程。現在我們還整理不出一個更恰當的巖石學分類方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現有的巖石分類學基礎徹底動搖了,早晚會產生新的分類方法。這種基礎性的動搖,影響十分巨大,它幾乎影響到每一種巖石的定性與分類。簡言之,現有的巖石學教材要重寫。
現有的礦床學知識體系較為雜亂,從分類學角度看,是按不同分類標準構造學科知識體系的,大體上有四類,第一類,礦床形態分類。第二類,成因分類:原生礦床與次生礦床。第三類,考慮到成巖作用的成因分類,巖漿礦床、沉積礦床、變質礦床。第四類,考慮到物質來源、成礦位置、溫度、壓力、大地構造、礦石建造的成因分類,內生礦床、外生礦床、變質礦床、疊生礦床。常見的一種成礦學說是“熱液成礦”,其定義是“含礦熱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在各種有利的構造和巖石中,由充填、交代及沉積等成礦方式形成的有用礦物堆積體。含礦熱液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有來自深部的巖漿熱液,有來自地下的地下水熱液,有與深層變質作用有關的變質熱液,以及不同來源的含礦熱液在長距離運移循環過程中經混合而成的混合熱液等。”①實際上,傳統的熱液成礦理論認為成礦熱液主要來自火山巖漿分異出的水和地下水。幔汁輻射理論則認為,成礦熱液主要是來自地核的幔汁降溫相變的產物,其成礦物質來自幔汁輻射時從沿途各層巖石、巖漿中的萃取,在近地表時,溫度、動能均下降,礦物析出堆積。這一學說認為大多數礦物(包括金屬礦和非金屬的石油、天然氣礦物)都是由幔汁這種熱液形成的,與其處于何種圍巖關系不大。按此種學說,各種礦的成因機理都可以沿幔汁作用這條線索,重新作分類學思考,分類學的變化即意味著在成礦原因理解上的變化,勘查學也就順理成章地隨之變化,也就是說,礦床學和礦產勘察學也得重寫。
正說簡單,反說復雜。反說之復雜是由于現存的地球科學知識本身的雜亂無章造成。現存的地球科學各學科基本上是建立在對存在的表象觀察之上的,根據能直接觀察的證據進行解釋,所謂理論只是現象描述,不是因果分析。現象的復雜性造就了知識的復雜性,觀察的現象越多,出現的專業學科也就越多,道理卻越講越混亂,理不出個頭緒。基于直接的現象觀察,基本上認為地球(主要是能觀察到的地殼表面及淺層)是固體性質的,簡言之,現有的地球科學是建立在固體地球觀上的分散的、毫無內在聯系的知識雜拌兒。
幔汁輻射理論認為,超臨界流體HACONS(可以近似地理解為氣相為主的流體)構成了地球內部的四個圈層,數量巨大,極具活動力,也是巖石性質形態變化的主要動因。由于幔汁的這種作用,使其可以成為構建具有統一的、完整的邏輯解釋基礎的新地球科學,這就是杜先生所說的流體(氣體)地球科學觀。這種觀念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正說杜先生的學說”。正說簡單,因為它已經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雜亂的現象所迷惑,緊緊抓住造成現象的內在原因(幔汁)這個本質,故而說理清晰簡明。
愛因斯坦說過:“邏輯上簡單的東西,當然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幔汁輻射理論庶幾近之。
4
幔汁輻射理論正說起來雖然簡單,但進入應用領域,也是極其復雜的事情。前面我們已經提及其對巖石學和礦床學的復雜影響,下面再舉幾例。
一是可用此學說指導尋找金屬礦,比如鈾礦、銅礦等。杜先生本身是鈾礦地質專家,其所在單位核工業地質研究院(前身為核工業部三院)為國家找到了很多鈾礦,杜先生的學說最早就起源于對鈾礦成因的思考,他的諸多思考在漫長的找礦實踐中得到了驗證,說明幔汁輻射理論可以指導鈾礦勘查。
二是可以用此學說指導尋找石油、天然氣,這可是一個大的“越界”應用了。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將油氣與金屬礦視為成因完全不同的礦床,遵循不同的找礦理論。杜先生認為,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一樣,也是熱液成礦,因此,完全可以用幔汁輻射理論來指導勘查。
三是地震、霾、突發性異常暴雨、臺風異常轉向、莫明原因的森林大火等,也是幔汁輻射的產物,可以考慮用打深鉆等工程手段逐一消除。幔汁輻射與霾的成因機制是杜先生近兩年研究的重點問題,這方面有較充分的證明,可參考其相關文章,本文就不贅述了。
這里所要強調的是,看似復雜的、互不相干的領域,可以完全統一在幔汁輻射這一理論基礎之上;而看似簡單的幔汁輻射理論,卻有無數種復雜的應用,生動地體現出了自然界“一而多、多而一”的辯證性質。
5
幔汁輻射與地球排氣學說有密切的淵源,以至于有時兩個概念可以通用。地球排氣學說100年多前就出現了,俄羅斯的研究最為深入,西方國家也日趨重視。地球表面的排氣如火山排氣、溫泉排氣等是十分明顯的現象,但對這些氣體的成分與來源各有不同的說法,有些認為是來自淺層的巖漿分異或者水中氣體外溢,有些認為是來自地幔及地核深部的深部流體。在成分上,直接觀察到的主要是CO2和少量的CH4,深入些研究的學者提出了有C、H、O等。
杜樂天先生的幔汁輻射理論是在地球排氣學說上發展出來的,但又不同于地球排氣學說,具體說來,他有如下完全原創的獨到貢獻。
1、在地球深部流體成分上,提出了堿族元素(A)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正是堿族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深部流體具有如此強大的造巖、造礦能力。堿族元素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實驗室證據和地球化學證據的,1992~1995年,杜先生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地幔流體與軟流層(體)地球化學”做出了大量的地幔巖捕虜體(也叫包體)的電子探針分析,取得了堿交代的充分證據。
2、創造性地提出地球的五個氣圈理論,這是進一步解釋幔汁作用的基礎。
3、以幔汁輻射為統綱(即以流體地球科學觀為指導),初步構建了全新的地球科學整體框架,巖石學、礦床學、大地構造學、礦產勘查學、氣象學、災害學等諸學科將在此理論指導下重寫。
4、詳細闡明幔汁輻射能產生那么復雜、那么眾多、那么巨大的作用的原因,即價歧化法則、堿交代地球化學原理、氫地球化學原理、氧不用動原理等(本刊摘發了杜先生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供讀者深入閱讀,其中氫地球化學原理、氧不用動原理等,是杜先生近一兩年新發表的文章,代表著他最新的思索成果),對于幔汁作用原因的深入分析,在世界科學界中是獨創的。
5、將科學研究上升到哲學層次,提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哲學理論—智慧論。
憑上述五點貢獻,杜樂天先生已完全可以躋身為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列。用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原副總地質師郭占謙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杜樂天先生是站在世界地球科學最前列的科學家,在這方面,不是中國與世界接軌,而是世界該與中國接軌了。
6
我們這代學者,從讀書時起,所讀的經典名著全是西方學者的,最著名的是商務印書館推出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卷軼浩繁,幾乎囊括了所有西方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名著,也有一部分科學名著,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文集》等。上世界八十年代中后期,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套“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推出了大量西方科學哲學的經典著作,如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費耶阿本德的《反對方法》等。進入本世紀后,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科學元典叢書”,將哥白尼、伽利略、笛卡爾、牛頓、道爾頓、賴爾等西方科學大師的代表著作匯聚一堂,分集出版。這些書是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但遺憾的是,其中沒有一本是中國人的著作,可以說,在現代科學經典著作的殿堂上,中國人的貢獻是零。
杜樂天先生的出現,打破了這個空白,他的兩本著作,是完全可以進入世界科學名著的行列的。一本書是199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烴堿流體地球化學原理—重論熱液作用和巖漿作用》,首次系統地闡明其幔汁輻射學說的原理與證據,視野開闊,論證充分,語言風格恣肆汪洋,有“推倒一時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的氣魄。此書當時只印刷了600冊,筆者現在只能從國家圖書館購買復印本閱讀。依筆者之見,此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地球科學綱領,其水平與地位當與哥白尼之《天體運行論》相當。
另一本書是中國大地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智慧—悟、清、善》,可以視作是科學哲學的專著,而其內容又突破了西方科學哲學的范疇,以更寬泛的“智慧”概念來解釋人類的精神文明創造活動。這本書的水平很高,筆者認為不低于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與笛卡爾的《談談方法》、《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相伯仲。其最大的特點,是以中國人傳統的語言和智慧方式,表達了對西方經典科學問題的理解,既有本體論的意義,也有認識論的意義。比如,其中專門以一章介紹“智符”,“智符”其實是杜先生在科學研究中獨創的一套“記思表意”的符號系統,研究對象是地球,研究思路是標準的現代科學方法,但符號是其獨創。眾所周知,西方近代科學革命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創造出了現代的以字母和數學公式為“記思表意”的符號系統,牛頓在這方面的貢獻最大。這種符號系統的影響力和制約力都很大,以致于在某種程度上,學習科學就是學習這些符號系統了。杜先生能另創一套符號系統,顯示出他的思考已經直接深入到對象本體(接近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有自己獨創的見解,需要有專門的符號系統加以表達。當然這種符號系統目前可能還只是杜先生自用,如何推廣成為通用符號系統尚待時日,但其顯示出的科學上“另創新制”趨向是非常明顯的,也是極有意義的。這本書的印量也不大,只有2000冊。
這兩本印量不大的書足以成為經典。印量不大,不是因為其不好,而是太好,太好的東西最初總是曲高和寡,只有經過天長日久的磨礪,其光芒才能顯現出來。這兩本書的妙處只有親自閱讀才能體會得到,任何介紹、轉述都難以傳遞出其本身具有的神奇和力量。筆者讀過多次,每次都被感動,我們的后代終于可以讀到中國人寫就的經典科學著作了!
7
杜樂天先生不僅是書齋里的學者,而且是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實踐家。自從提出幔汁輻射理論之后,他就四處游說、宣傳,說服有關部門按照這一理論尋找油氣和根治霾、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他和一批科學家判斷,渤海灣的廟島群島之下,是一個儲量高達300億噸的大油氣田,因而提出在那里進行勘探的計劃。那一帶是中國大陸地殼最薄的地方,淺的地方只有七、八公里,即可抵達莫霍面,在這里開鉆,就意味著揭開了人類利用中地殼能源的嶄新篇章。經過反復游說,國家發改委接受了杜先生的觀點,并于2007年組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地質專家和決策者論證方案,準備實施。但后來因種種并非科學上的原因,此項目至今尚未實施。
在傳播新學說的過程中,杜先生歷盡艱辛,經歷過無數的冷嘲熱諷,有些具有一定決策權的學者甚至明著說:不想聽。杜先生不以為意,他在一次學術會議發言時講到:“我們要放下學者的架子,走出書齋,要不惜求爺爺、告奶奶,為宣傳真理四方游說”。
寫到這里,我們需簡單地補充一下杜先生的個人資料,他1932年9月出生,1955年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后赴蘇聯留學,1960年于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61年回國進入二機部(核工業部前身)第三研究院(即現在的核工業地質研究院)工作,曾擔任院副總、院科技委主任,在鈾礦地質方面是公認的權威專家。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88年獲全國首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00年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首屆顧功敘科學獎,1987年當選為中共十三大代表。這是一位功成名就的杰出學者,可是,卻甘冒冷嘲熱諷,不惜“低三下四”去宣傳自己的新學說,顯然是置個人之毀譽于度外,只對真理與祖國負責。他多次說過,世界各國第一流的科學研究都是保密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東西都是二、三流的成果,我們不能以是否在某國際大牌雜志上發表視作科學研究的水平,而應以其是否探索到了更深刻的真理,是否對祖國的發展做出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依筆者的觀察,杜樂天先生對祖國的熱愛與責任感是發自肺腑且深入骨髓的。有個細節頗能說明問題,筆者最近見他(2015年1月23日),談對他文章的編改問題,他用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100多頁的文稿,還重編了十多頁,詳細地選擇圖片,重加圖注,當面又給我們講解了兩個半小時,這些工作量,連我們這些比他年輕的人都覺得吃力(有一次他在郵件中告訴我:“我還在滿負荷運轉”,從這次的工作我們真是領略到他滿負荷的狀態了)。臨別時我們并排坐在沙發上,我說:“您別太累了,得保重身體,不是為了您個人。”他說:“我知道,為國家。”說這話時,他十分自然,目視著前方,沒有絲毫的做作。那一刻,我深切地體味到,獻身于祖國已經是他的一種生命本能,在這種強大的本能力量支配下,他已經沒有任何個人的名利考慮了。
當然,他絕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尊神”,他對人情世故不僅有深切的理解,而且有足夠的包容。我們雜志2013年第四期刊發了他的多篇文章和采訪錄,依例我們將4000元稿費寄給了他,可他只取了十元錢,其余的又通過郵局退給了我們。“錢有用,”他對我說,“那得看什么條件,對急需它的人來說,是久旱逢甘霖;對于不需要它的人來說,就屋漏偏逢連陰雨了。我已是‘八零后’的人,工資花不完,要再多的錢也沒用,而你們辦雜志正需要錢,這稿費算我捐給你們的。”我們接受了這沉甸甸的“捐贈”。
據別的知情人士告訴我們,杜先生本來是可以當上院士的,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有一次為了他們研究院爭科研項目,他得罪了當時地學界的一位權威學者,此后雖然他們院里兩次報他入選科學院院士,都被這位權威阻擋住了。“不當就不當吧,無非就是少開些會,正好多些時間做研究”,談到此問題時杜先生說。
我不知道年青時的杜先生是怎樣的,反正在我們見到他時,他已經做到了:不為名牽、不為利累;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在簡樸的書房中,對著陽光讀書,這是杜樂天先生工作的常態,看著他的身影,記者不禁想起明代大儒王陽明的一句話:吾心光明!攝于2015年1月23日。
8
我們對杜樂天先生的科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評價,并隆重地推薦給廣大讀者,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
1、他對于客觀物質世界具有完全獨創性的科學思考能力,提出了全新的地球科學理論構架,這在中國科學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說明中國人已具有和西方那些最偉大的科學家一樣的思維能力,他的成就,意味著中國本土科學革命的開始。
2、他的科學理論,有重大的發展空間,不僅對地球科學,對更為基礎的物理學、化學(比如結構化學、化學動力學等),都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新方向。
3、他的科學理論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意義,在能源、地質勘探、設備制造、自然災害預防各領域,即將產生重大的突破。
當然,這種評價并不意味著他的學說全是正確的。和一切偉大的原創學說一樣,杜先生的學說也是真理與假說的混合體,他提出了一部分真理,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也提出了尚待進一步證實或證偽的假說,制造了更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對待他的學說的正確的態度不是頂禮膜拜,而是質疑與挑戰,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他開啟的科學革命走向波瀾壯闊。
最后要強調的是,杜樂天先生的科學貢獻不只是他個人的貢獻,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遠不是任何個人手工勞動可以創造奇跡的時代了,必經依靠團隊的努力配合。在杜先生的書中,他動情地表達了對全體核工業地質戰線工作人員的感謝,公正地指出了一切對他有所啟發的國內外先驅學者,并如實地將他每位科研同僚的貢獻記錄下來。因此,我們可以恰如其分地說,杜樂天先生的貢獻就是中國科學界的貢獻!
來源:李尋的酒吧 微信公眾號(ID:lixundejiuba)
入酒友群加微信shoucheng234
▼ 精彩推薦 ▼
品酒筆記|4款常見的優質口糧酒
沒有酒就沒有完整的中國文化
酒聯賞析 |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