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對一位讀者朋友在網上發表評論文章的回應。這位讀者網名叫漁夫,我并不認識他,我是在百度上搜索相關主題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他對我撰寫的《酒的中國地理》一書的評價。
這位讀者在他的評論文章中說,“《酒的中國地理》是我最近幾年看到的最好的關于白酒的書,本書特別適合投資者理解白酒的歷史演變。研究白酒是需要研究酒的歷史的,很多白酒企業的成功與歷史尤其相關,本書把酒及其地理因素還有歷史結合起來闡述白酒的演變,很少有書可以寫得這么好。”
得到讀者如此高的評價,當然是愉快的,但與此同時也感到誠惶誠恐,畢竟投資是與真金白銀直接掛鉤的事情。就投資白酒股票來看,應該說白酒股票的股價演化跟酒廠歷史是有關系的,跟酒廠的地理位置也有關系,但這些關系比較間接,所以我要專門談一談跟白酒股票可能直接有關的一個問題,就是所謂中國白酒資源的稀缺性。
最近很多白酒股票漲得比較高,以茅臺酒為例,它最初發行股票時為每股30元出頭,如今每股漲到1600多元,翻了50多倍不止,它的整個股票市值甚至漲幅將近200倍。
李尋談酒 || 談談中國白酒資源的所謂“稀缺性”
添加18202991745邀請加入李尋品酒交流群
茅臺股價漲得高有一個重要的說法就是言稱茅臺酒具有稀缺性,用一些人常講的話說即是——離了茅臺鎮就產不了茅臺酒,茅臺鎮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它的產量只能這么大,由于產能本身的約束導致出現了茅臺酒的稀缺性,所以茅臺產品價格多年來不斷攀升,股票市值漲幅也屢創新高,云云。
這聽起來是一個解釋圓滿的邏輯鏈,但坦率地說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言之成立的解釋。
從生產能力上來講,我認為酒沒有什么稀缺性這一說。從多年來的生產實踐來看,包括茅臺酒在內的各種酒的產能是沒有什么局限不可以突破的。
《酒的中國地理》一書中收錄的茅臺酒歷年年產量和零售價曲線圖
以茅臺自己公布的數據為例,我在《酒的中國地理》這本書里已經引過相關的增長曲線,從曲線圖標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它的產量從幾百噸增長到現在一年5萬噸,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己的給自己設定的產能底線——當產能在3000噸的時候它說不能再突破了,到了產能達到2萬噸的時候也說不能再突破了,現在到了年產5萬噸的水平還在說不能再突破了。
怎么就不能突破了?現在整個茅臺鎮上跟它自然地理條件相同的酒廠,大大小小數以幾百上千計,所有這些酒廠加起來的產能可能不下20萬噸,茅臺如果想突破它的產能局限,把這些小酒廠全收購之后馬上可以變成年產量20萬噸。
退一步說,就算全世界除了赤水河谷的地理條件才能滿足它的生產質量指標的話,茅臺無論向南向北都是還有一定的擴張余度的,比如它們在二合開設的301車間現在就給茅臺酒廠生產。
綜上所述,酒的產能無論從科學角度還是技術角度來講都是近乎于可以不斷增長放大的,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酒是沒有稀缺性的。但現實當中為什么出現了稀缺性這樣一個后果?我認為這與其說是由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還不如說是由政治經濟等其他因素決定的。
《酒的中國地理》這本書里談到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政治地理和經濟地理實際上決定了釀酒產業的分布格局,甚至決定了酒的風味偏好,也決定了哪種酒被人們公認為是好酒、哪種酒被人們公認為是差酒,也就是說決定了酒的價格。
目前茅臺酒酒價的升高和股價的升高,更多的決定因素即是當下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所決定的。酒的風味、品質、歷史文化這些因素是有作用,但沒有那么直接的作用,并不是影響股價的最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相對來說是穩定的。政治和經濟條件卻是容易出現變化的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會影響酒的價格和酒廠的股價,酒廠的市場控制手段由此會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稀缺性問題就會產生變化,可能就由稀缺轉成過剩,這個時候股股價就會相應下跌。人常言“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老話應該時常銘記在心。
對于做投資的朋友,我建議大家更多關心與白酒產業直接相關的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的問題,這可能對未來的酒類股票的影響更為直接,也更為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