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酒,是中國歷史的縮影。
它見證了國家興亡、朝代更替、社會發展。。。
如果世上沒有酒,中國的歷史會變成什么樣?
今天,酒窩君不講酒知識,只講酒故事。
| 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秦末),劉邦率領義軍攻入函谷關,占領咸陽(秦朝都城),與秦民約法三章,并派人駐守函谷關,以防項羽進關。當時,項羽剛剛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并殲滅了秦軍主力,正向關中進發。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入關中,并派人駐關阻項羽,致使項羽大怒,帶兵破關進入咸陽后,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后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惡戰在即,張良從項羽的族叔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劉邦,劉邦吃驚不已,讓張良請項伯入營,劉邦恭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討好項伯,并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面前說情,并讓劉邦次日前來當面向項羽道歉。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肴,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又賜之生豬腿,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么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借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壁一雙,并向大將軍(亞父范增)獻上玉斗一雙,請收下。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壁,氣得范增卻撥劍將玉斗撞碎。
鴻門宴之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后來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輔佐下,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及其他諸侯,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大漢王朝。
| 酒之用
縱觀整個鴻門宴,真可謂跌宕起伏、險象環生。劉邦之所以屢處險境卻能化險為夷,不得不說“酒”在這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酒是劉邦拉攏項伯的道具。劉邦作為市井無賴出生,慣于耍弄手腕,為了實現目的,往往不擇手段。他請來項伯,“兄事之”,親為敬酒、祝壽,“約為婚姻”,結成親家,加大感情投資,以達到搭友攀親,為他所用的目的。觥籌交錯之間,氣氛慢慢融洽,感情漸漸升溫,稱兄道弟,親密無間,儼然一家,關鍵時候起到關鍵作用。
·酒是項羽原諒劉邦的標志。劉邦一到鴻門,就謙卑地哄騙項羽:“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劉邦說完后再看項羽的反應,項羽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主動說出是曹無傷告的密,項羽當初的怒氣很快化為烏有,于是項羽原諒了劉邦,還“留沛公與飲”。留劉邦喝酒,便是項羽原諒劉邦的標志。
·酒是項莊入帳舞劍的借口。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劉邦,但面對項羽的“默然不應”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于是自作主張,出召項莊,讓他入帳敬酒,趁機下手。項莊聽從范增的計策,入帳敬酒,然后以“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為名,請求舞劍,助助酒興,敬酒助興純粹是借口,趁機刺殺劉邦才是目的所在。
·酒是樊噲怒斥項羽的引子。當張良發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趕快出去召來勇士樊噲,樊噲立即帶劍擁盾,闖入軍帳,怒視項王。氣勢壓倒項羽,項羽稱他為“壯士”,賜酒賜肉。項羽見樊噲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如此豪爽,甚為震驚。酒,是樊噲順手牽來的引子;酒,使得樊噲忠勇無畏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酒,給了樊噲語言的靈感和怒斥的膽量,言語得體,理虧而氣壯,與劉邦君臣口徑一致,滴水不漏,無懈可擊。
·酒是劉邦不辭而逃的托詞。劉邦善于察言觀色,他在尋找虎口脫險的機會,當樊噲慷慨陳詞,怒斥項王后,他見項王“未有以應”,他趁氣氛稍緩之機。立即以“如廁”為名,逃離酒席。在樊噲的力勸下,又趕快不辭而別,逃回軍營,張良留謝,則以“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為托詞,說劉邦喝醉酒了,不能告辭,替劉邦開脫,劉邦得以順利脫逃。
歷史終究是歷史,已成定局,不可復改。但是,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那個年代沒有“酒”,劉邦還會成功地虎口脫險嗎?后來的大漢王朝還會出現嗎?即便不至如此,沒有了“酒”,恐怕“鴻門宴”這一精彩絕倫的歷史典故,也會瞬間黯然失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