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封建滅亡王朝原因的分析大體上有兩類觀點,一類我稱之為古代觀點,一類稱之為現代觀點。
1
古代觀點就是辛亥革命以前,從司馬遷到龔自珍的古代學者的看法,他們看法的核心著眼點是“人”,無非是“壞人”(或叫“小人”“奸臣”等等)搞垮了這個強大的王朝,再具體說,主要是以下幾種觀點:
封建王朝等小人弄權(如秦朝的趙高、李斯);
外戚篡權和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漢朝);
亡于地方官權力坐大,搞封建割據。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唐朝的地方軍閥)。
2
現代的觀點指五四運動之后接受了西方史學理論后的觀點,這些觀點的核心是階級斗爭、制度、政策等,比如,認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的土地兼并,引發農民起義,比如上層階級驕奢貪腐導致社會秩序、統治者的內政外交政策出了問題等等。
3
這要從皇帝這個制度本身說起。
皇帝制度始于秦始皇,秦漢建立的制度實際上是由三層權力實體構成的:(1)皇帝;(2)文武百官(包括地方官),簡稱官員;(3)普通百姓。在這個制度體系中,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任何一個官員和百姓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但官員和百姓也不是完全無所作為的弱勢群體,官員可以陽奉陰違、盤剝百姓、中飽私囊;百姓也可以偷工減料,甚至嘯聚造反。但是,只要這個皇帝足夠聰明,他就能控制住局面,想殺誰就殺誰,不聽話或貪腐的官員可以隨便殺,造反的百姓有聽話的官員帶軍隊去鎮壓。但如果一旦皇帝的智力水平下降(這個智力水平包括判斷力和意志力),那就會出大問題。首先,他管不住官員了,不知將什么樣的人放在什么樣的崗位上,也不知道讓各級官員怎樣正確行事。官員隊伍陷入內訌不斷、貪贓枉法、甚至心生反意的惡性循環中;官員隊伍出了問題之后,對老百姓的正常管理就喪失了,百姓在流離失所中,難免不會出現嘯聚山林的情況,這時的官員隊伍已經敗壞到沒有能帶領軍隊鎮壓造反者、恢復社會秩序的地步了,天下大亂,這個王朝很快就會滅亡。
單靠官員腐敗或懷有野心造反是滅亡不了一個王朝的,只要上來一個厲害的皇帝,他可以遙借百姓的力量,用借力打力分而治之的辦法,重建一個高效廉明的官員隊伍。漢代多次對權臣外戚的清洗就是這個過程。單憑老百姓造反也是推翻不了一個王朝的,只要皇帝厲害,他自會安排好人把起義鎮壓下去,漢武帝時也有不少農民起義,可都被他派人鎮壓下去了。
秦漢及其后一切朝代滅亡的歷史都證明:皇帝不行,才是這個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秦朝的秦二世基本上是個白癡,所以才被趙高玩弄于股掌中;西漢后期,元、成、哀、平四個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才使得王莽有篡權的機會。王莽也一樣,他未當皇帝前心眼似乎還夠,當了皇帝后發昏,自己把自己置于百官萬民共恨的地步,身敗名裂。東漢的桓、靈二帝,智僅及中人,意志力更差,那幾個輔政的外戚也比他們好不到哪兒去,所以導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
皇帝真是太重要了!
4
封建王朝奠定的制度,核心是皇帝,皇帝行則王朝興,皇帝不行則王朝衰敗直至滅亡。
基于這種事實,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的本質是換皇帝,當皇帝(甚至包括外戚)家族中還有其他優秀的人物,他們可以通過內部調整,比如立皇帝或換輔政大臣,來實現換皇帝這一要求。當整個皇室家族,無論劉姓還是王姓都再出不來像樣人才的時候,就由另外一個家族,通過起義、戰爭這種極端殘酷、也極端公平的“競爭”方式,重新換一個皇帝家族來。王朝名稱可以換,皇帝家族的姓氏可以換,但皇帝制度始終不換。
當然,廢除了皇帝制度的現代世界有另外一套“換人”方式,那已是現代文明的范疇了,未來再討論吧。
本文節選自《休閑讀品》雜志社2015年第四輯文章《秦漢王朝滅亡原因引發的思考》
想要深入了解,可訂閱我們2015年第四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