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人報》報道,可口可樂(KO.US)旗下澳洲裝瓶廠Coca-Cola Amatil計劃通過私募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競購保樂力加的葡萄酒業務,競爭者為擁有譽嘉葡萄酒(Accolade Wines)的美國私募股權巨頭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媒體對此求證皆未獲雙方正面回應。
但早在今年二月份就有消息稱保樂力加有意出售旗下葡萄酒業務,目的在于整合旗下產業,拋棄不適宜的品牌。在保樂力加2019上半年的財報中顯示公司營收51.85億歐元,同比增長7.8%,但葡萄酒卻下降8%成為了拖后腿的角色,將其售賣更加符合保樂力加現狀,但這并非是保樂力加第一次動售賣葡萄酒業務的念頭,在此之前,保樂力加便與VSPT集團達成協議將旗下阿根廷的葡萄酒品牌及資產售出。而此次打包出售的葡萄酒品牌主要為澳洲、新西蘭、美國品牌,總估值在5億左右。
保樂力加此舉目的明確,而作為可樂行業巨頭,可口可樂想要接手保樂力加旗下的葡萄酒產業,打的是什么算盤?
“被迫創新”就能成功么?
可口可樂被大眾熟知并成為全球化飲品大體近百年,在大多消費者眼中可口可樂是永遠年輕、充滿活力的代表,一方面得益于可口可樂的美味口感,另一方面更倚靠可口可樂公司強大的營銷能力,緊跟時代潮流、因地制宜、以不斷創新的姿態迎接時代的變遷。
但近幾年,可口可樂公司撞到了南墻,因其高糖、高酸,幾乎不含營養物質等原因,可口可樂公司的主營業務碳酸飲料被毫不留情的劃歸為垃圾食品,永遠的站到了健康的對立面。在健康生活意識風靡的如今,可口可樂公司收入不可避免地逐年走低,從2013年收入468.05億元逐漸降至2017年的354.1億元,到2018年收入已降至318.6億元,收入增長百分比連續數年為負。
利潤的下滑迫使可口可樂作出改變,去碳酸化勢在必行,可口可樂在產品上開始推陳出新,在近兩年內,也從內部整合變為外部收購,換句話說可口可樂公司正在從含糖軟飲料公司向全品類飲料公司轉型。
據今年3月財報顯示,可口可樂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實現80.20億營收,同比去年有5.17%的增長,凈利潤16.785億,同比增長22.66%,實現了近年首次正數增長率,“去碳酸化”轉型或有初步成效。
而在進軍咖啡產業后,可口可樂又看上葡萄酒,試圖在全品類的路上再踏前一步。
可樂+咖啡+酒精+……
可口可樂公司為逆轉利潤下滑局面,從2014年便開始了革新,一方面通過對原有業務進行改造,研發無糖少糖產品、加大非碳酸產品比例,營銷上利用個性化、風格化試圖抓住消費者。但新品類的增長速度遠不及碳酸飲料下降速度,在品牌矩陣中,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多數仍是碳酸飲品,如“可口可樂”、“健怡”、“芬達”、“雪碧”、“零度可口可樂”等。可口可樂的品牌效益更在極大程度上抵消了公司為轉型作出的努力,收入利潤依舊呈現下降趨勢。
另一方面可口可樂開始了瘋狂的并購。在2018年加碼咖啡市場,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COSTA,并于今年推出A即飲咖啡系列,主打賣點為低糖;之后又收購了康普茶MOJO、果汁公司Chi,宣揚健康理念。并在2018年10月份成立了風險投資部門Global Ventures,主要為確保公司能從收購和投資中獲得最大價值,同時快速確定和培育下一個增長的機會。目前主要業務為:咖啡Costa Coffee、健身飲料Monster、成品果汁innocent和非即飲茶飲料Doadan。以上皆為可口可樂近年收購的品牌。
可口可樂亦看好了酒類市場,在2018年5月,首次發售了由日本燒酒、檸檬汁和蘇打水等混合而成的“檸檬堂”罐裝氣泡酒,由于其低酒精度在日本廣受年輕人喜愛;今年6月,可口可樂又面向英國市場推出了四款高端混合調酒飲料,由專業調酒師研發,向可樂中加入了威士忌、朗姆等不同酒類,還可與不同的烈酒混合調配雞尾酒飲用。
而此次可口可樂欲收購保樂力加旗下的葡萄酒產業,在加碼酒精上又前進一步。葡萄酒本身的發展理念與可口可樂想要提倡的發展理念有較多共通之處,葡萄酒的健康屬性在所有品類的酒水中較突出;葡萄酒的消費者也呈現年輕化,與可口可樂本身所擁有的消費者群體吻合,兩者若能合并,勢必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而保樂力加的葡萄酒業務集中于澳洲、新西蘭、美國,與可樂業務集中區域吻合,另外對新興市場吸引力大。從之前推出的兩種酒水飲料看,可口可樂對于混合性調酒飲料有著較大的熱愛,在可樂的基礎上混入葡萄酒想必又是一種新的風潮。
可口可樂公司的收購能否將葡萄酒業務、可樂業務帶入快速正增長,形成“負負為正”的效果,或可引發一場新的猜測。此次并購目前處于什么階段還未有確實消息,一切還需等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