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最難的事,是登月旅行;天下最難的事,是叩訪南極。”南極內陸考察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而這片冰雪世界的腹地,崔鵬惠已經登上過11次,創造了我國南極內陸考察的紀錄。
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膚,說話聲音響亮,這是崔鵬惠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他出生于1960年,1998年初入南極時,就已近不惑之年。彼時,他所在的機械廠承擔了南極科考所需推土機的生產,崔鵬惠作為機械師隨隊前往南極。這次考察中,他與隊友開著雪地車在冰天雪地里走了1106公里,沿路留下500多個由竹竿和金屬罐組成的標志桿,為南極科考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安全路徑,實現了當時中國南極科考史上一大突破。
在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活動中,已是內陸冰蓋科考的老前輩的崔鵬惠,第4次踏上了神奇的南極。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是歷次考察中任務最重、搭載人數最多、裝卸物資量最大的一次。從中山站到昆侖站,要穿越近1300公里的白色“瀚海”,克服高寒缺氧等極端環境帶來的困難,最終完成昆侖站的建站任務。19天長途跋涉,15天艱苦施工,中國南極科考隊再次創造了世界矚目的速度,將昆侖站安置在了神奇的南極之巔。崔鵬惠和隊友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我國乃至世界南極科學考察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幾個春節,陪伴在身邊的不是家人,而是企鵝、海豹……這些年,崔鵬惠成了我國南極科考隊隊員中登上內陸冰穹A最高點次數最多的人。結緣南極20年,他最欣慰的,則是通過與隊員研發無土栽培技術,為在科考隊員們創造了良好的飲食條件。“我未來想做的就是,把在南極看到的學到的,普及給更多的人,讓他們感受到地球上最后這片凈土的原始力量”,他用極致浪漫的情懷,帶領著隊員在南極越冬、度夏,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