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捧起一把高溝的水,就能嘗出美酒的味道;抓起一把高溝的土,就能擰出長長的歷史。
“高溝”地名何處來
就像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一樣,“蘇州閶門”成為大部分高溝人認為的祖籍。元末明初,戰爭使蘇北人口逃斃殆盡。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后,為防“死灰復燃”,以出現紅色蚊蠅傳播瘟疫為借口,強制蘇州居民移民蘇北,史稱“洪武趕散”,民間又叫“紅蠅趕散”。其中一高姓人家遷到這里,在一條南北向的無名大溝旁結廬營生,人稱“高家溝”,后演變為“高溝”。
還有一種說法。據勘查,高溝位于海泗斷裂帶上,地下水沿著斷裂帶的一條深溝入海。秦代發生一場大地震,高溝以北沉陷,形成東西20公里、南北40公里的碩項湖,位于沉陷區邊緣的高溝成為高地,這是“高”的由來;同時,地震使地下水入海通道阻塞,水從高溝地下隱伏的火山口涌出,溢出地表,形成那條無名大溝,再流入碩項湖,這是“溝”的由來;凸顯的高地、甘甜的泉水、肥沃的土壤,吸引周邊先民來此生息繁衍,并在黃河奪淮660多年間,成為保護一方生命的樂土,也讓高溝酒能夠“盛于明清”;人們用泉水釀出了甜美的高溝酒,因泉水地勢高,又認為是“天賜”,故取名“天泉”,沿用至今。
“三里墩”頭說古事
為什么說高溝酒“源于西漢”?
楚漢相爭中,劉邦兵敗,兵困馬乏的他到高溝酒坊沽酒壓驚,感覺不錯,立朝后又派人來取酒宴請文武,于是高溝酒聞名中原。這大概是個傳說。
立鳥鑲嵌幾何紋銅壺,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在高溝東南不遠處,曾有個底面積1200平方米、高出地面8米多的大土墩,人稱 “三里墩”。1965年3月,當地農民在其北緣挖黑土,發現了文物。南京博物院考古隊隨即進行搶救性發掘,經考證,屬于5000多年前的大沽口文化,到了西漢又成為墓地。
西漢墓規模宏大,規格極高,據考證與劉邦六世孫、公元前16年封于這里的鳣侯劉應有關。墓中銅器、玉器、金銀器等93件隨葬品十分精美、貴重,有的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其中一尊“立鳥鑲嵌幾何紋銅壺” 是戰國時代的容酒器,屬國家一級文物,也是“中國十佳青銅壺”,曾作為中國青銅器杰出代表赴法國展出,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容酒器是用來儲酒的,不是小飲小酌;古代交通不便,酒源不會太遠,極可能就在高溝。或者說最遲在西漢末年,王公貴族們就已沉醉于高溝先民釀造的美酒;高溝酒的誕生肯定早于西漢末年;那位《大風歌》作者喝上高溝酒,也是有可能的。
近年來,又發現多處古釀酒作坊遺跡,有多口古窖池被今世緣酒業恢復使用。
著名作家結“酒緣”
關于高溝酒,歷朝有記載,許多文人墨客也留下珍跡。比如唐代大詩人高適途經這里,就寫過“亭上酒初熟,廚中魚每鮮”詩句;清末文學家、沭陽才女劉清韻,在拜師、游學中多次羈留鄰鄉高溝,為天泉槽坊題寫了“天既有星,糟滴珍珠紅艷;泉還名郡,坊開琥珀香濃” “香贊濃郁滿七袖,味占東南第一家”等對聯。
現代著名作家、小說《紅日》作者吳強,原名汪大同,是土生土長的高溝人,更是釀酒作坊的“小師弟”。他在1989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我在10歲的時候,就曾為酒香誘惑,到我父親當店員的高溝北街的同興槽坊去偷了一滿瓶高粱大曲,和幾個小學同學比酒量,以香椿頭、百葉為肴,一口一杯,一直吃到酩酊大醉,睡倒在天齊廟的泥菩薩腳下,到了夜半,才被家里人找到,背回家去。1925年秋天,我在第八師范學校讀書,因參加鬧學潮,被學校當局開除后,我的父親說我不安分,將我送到高溝湯泉槽坊當小學徒。這樣,我便成年成月生活在酒的氛圍之中。睡,睡在酒壇酒甕之旁;吃,一日三餐不可無此君。酒店吃酒,人人平等,我是小學徒,不免也要吃它三杯兩杯。從此,便和酒結了不解之緣……”
而今何人唱“大風”
今世緣酒業的前身高溝酒廠,新中國成立時由高溝的“八大槽坊”組成,其中“天泉”“裕源”“涌泉”3家規模最大。1956年,高溝酒榮獲省政府“釀酒第一”獎旗;1984年,在全國第四屆評酒會上,高溝酒以95.13分的成績名列全國濃香型白酒第二名,成為我國“十大名酒”。
如今,在今世緣酒業擁有的3個品牌中,“國緣”“今世緣”是“中國馳名商標”,“高溝”是“中華老字號”,國緣成為中國外交部接待用酒,今世緣是“中國十大文化名酒”“中華婚宴首選品牌”。企業名列“中國白酒十強”“江蘇白酒雙雄”“中國名優釀酒骨干”,是中國白酒169計劃、國家863計劃、中國白酒158計劃的科研協作單位,并在滬市A股主板上市。同時,獲得“全國質量獎”“全國文明單位”“國家4A級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等榮譽。目前,擁有員工3000多人,占地160萬平方米,年產白酒3萬多噸……
歷史是血脈,是傳承,更是發展。有優秀的基因和雄厚的實力,國緣V9綿長的清雅醬香,定能承載歷史、穿越時空、一路高歌,激情流淌在燦爛的文化星河!
編輯:王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