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年屆83歲的我,一生對母親最內疚的是在她95歲謝世前,未能找到父親犧牲后的安葬地。
1945年春,父親在安東(今丹東)市元寶區入伍。第二年春,母親領著我們姐弟三人去本溪草河口看望父親,從此以后,父親便杳無音訊。1947年7月,母親帶著我們乘船在渤海灣飄蕩了10天,回到蓬萊縣五區(今北溝鎮)王格莊村老家。小腳的母親,靠走村串鄉趕集賣破爛,撫養著我們姐弟。
1949年9月,我家接到了山東省人民政府下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從中了解到,父親生前所在部隊番號是:東北民主聯軍四縱十師八團三營七連,在四平戰役期間洮浦路戰斗犧牲,安葬地陶村。得知這一消息,母親撲在炕上嚎啕大哭,看著她悲痛的樣子,我們跟著痛哭起來。隨后按照農村習俗,為父親舉行了祭典。那年我剛十歲,就暗自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找到父親的安葬地,墓前敬他一杯酒。
從1954年開始,我分別給安東市、四平市、洮南縣民政局去信,請幫助查找。得到的答復是:尚未建立烈士檔案,暫無法查找……1979年8月,我乘火車直奔四平烈士陵園,負責人帶我參觀了四戰四平名稱、部隊番號、部隊首長名冊,并一再抱歉尚未將烈士名字匯集成冊。當時我心想,大老遠地來一趟不容易,就又乘汽車去洮南縣民政局、交通局。民政局的答復與四平市的說法大相徑庭;交通局負責人打電話問了幾個已退休的老同志,都不知道“洮浦路”這個地名。帶了一份無奈,我返回了老家。
母親看我疲勞的樣子,勸我不要再尋思父親安葬地的事。我雖然口頭答應,但心里一直還惦記著這事。1998年,我得知時任廈門市婦聯主任的趙維新(北溝鎮上口趙家村人),曾在父親犧牲前的十師組織處工作過,急忙寫信給她,很快收到了回復:一個月前二十八團健在的一個老同志剛過世……為此,我十分后悔又失去了這個難得的可能性。后又遵照趙維新給的信息,給41軍121師去發去信函,一直沒有收到回信。到2007年4月27日95歲的母親離世,雖然從未停止過打探和查尋,但都沒得到父親安葬地的準確音訊。
2008年3月6日,借去在沈陽工作兒子家的機會,我先后去丹東市元寶區民政局、遼寧省民政廳、四平市檔案館尋訪。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平市檔案館負責人從《東北解放戰爭烈士英明錄》第一冊的95頁,查找到了蓬萊籍的七位王姓在四平戰役犧牲的烈士,父親“王公偉”的名字映入眼簾。我眼含淚水,迫不及待地到了烈士陵園。22塊大理石碑,每塊碑上刻有200多位烈士的英名,我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尋找,沒有;再一次地從上往下捋,當看到姓名中帶“公”字就停下再仔細看看,22塊墓碑上4000多英名看了一遍,還是沒找到父親王公偉的名字。既然《東北解放戰爭烈士英明錄》上有父親的英名,墓碑上也應該有。心想是不是太心急,眼睛又花,找的不夠仔細,再一次仔細地查找……終于找到了鐫刻在石碑上的名字“王公偉”。我當即請來攝像,將寫有“沉痛悼念父親犧牲六十二周年,兒女王明榮、王明華、王素梅敬奠。”字樣的花圈敬獻給父親,并在墓碑前敬上了一杯酒。站在碑前,我深深地鞠了三躬,高聲哭喊著:“爸,兒來看你了!我媽去年走了,你的三個孩子都70多歲了,生活得很好,安息吧,爸爸!”然后,在“四平烈士陵園”塔下取了兩把土,返回老家后把它合葬在了母親的墳墓:“媽,父親的名字早已鐫刻在英明錄的石碑上,他是咱家的榮耀,兒一定會繼續尋找父親的安葬地,了卻您生前的夙愿。”看著父母的名字終于鐫刻在一個墓碑上,我心中些許安慰,一杯烈酒,灑向墳墓,敬了父親第二杯酒。
此后,每年清明節,我都要來到父母墳前,送上一束花,敬上一杯酒,表達深深的哀思。慰藉英靈唯烈酒,高歌一曲寄思懷!
編輯: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