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園,有一類演員極為難得。她們雖為女演員,卻能夠飾演老生這樣的男性角色,被冠以“坤生”的美譽。王珮瑜便是當代屈指可數的“坤生”之一。
在接觸京劇前,生于蘇州的王珮瑜從小擅長評彈。受家中票友親戚的啟蒙,她11歲改學京劇,僅兩個月的學習后,一出《釣金龜》就拿下了江蘇省票友大賽的第一名。1992年,王珮瑜考入上海戲劇學校,專攻老生行當。憑借過人的天賦,王珮瑜的表演水平與日俱增,《失空斬》、《文昭關》等余派作品陸續亮相,獲得了京劇名家梅葆玖和譚元壽的賞識。
畢業后,王珮瑜進入上海京劇院,25歲即任劇院一團副團長。外形瘦弱的她,行腔卻高亢、清亮,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戲臺上塑造了眾多經典的老生角色,屢獲京劇賽事桂冠。電影《梅蘭芳》中,王珮瑜和梅葆玖分別為孟小冬、梅蘭芳配唱《游龍戲鳳》選段,在銀幕上再現“梅孟之好”,被梨園奉為經典;2010年,在梅蘭芳京劇團重建15周年之際,她再次與梅葆玖等名家共同出演《四郎探母》,再續“乾旦坤生”的梨園傳奇,贏得“小冬皇”的至高贊譽,成為觀眾熟知的“瑜老板”。
戲臺之外,王珮瑜同樣將京劇作為生活第一要義,致力于傳統京劇文化的創新和傳播。“做最古老的傳統藝術,最時尚的演繹者”,她試圖沖破戲曲與音樂之間的界限,將吉他等現代樂器與京劇聲腔進行融合,把京劇還原為更加純粹的音樂表達;她以新生代演員的身份頻頻現身綜藝節目,精妙的解讀與演繹,令更多年輕觀眾發現京劇輕松、時尚的一面。
如今,王珮瑜在行腔上繼續依照自己的特點進行大膽創新,不僅在舞臺中演繹一段段歷史傳奇,也在生活里講述京劇傳承的故事。“走小步,不停步,京劇才有希望”,在她看來,只要在唱念做打上做足功夫,無論是怎樣的舞臺,都能夠綻放京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