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使用能源開始,人類對能源的探索便從未結束。2016年,中國“人造太陽”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5000萬度持續放電100秒的奇跡,震驚了世界。而就在兩年后,中國“人造太陽”再次刷新成績單,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這一巨大成就的背后,離不開李建剛和他的團隊。至今,為了研究核聚變,他已經和團隊在蜀山湖畔的科學島上已經奮斗了36年。
1982年,畢業于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核動力專業的李建剛,懷揣著研究核聚變的職業追求,來到科學島,只為利用核聚變解決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問題。“人造太陽”不是真的要在地球上再造出一個太陽,而是效仿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為人類生產源源不斷的新能源。
1998年,當中國宣布用2000萬美元建造全超導核聚變裝置時,絕緣子、導體、水冷系統、精密加工等領域在國內幾乎處于空白。為了造出屬于中國的“人造太陽”,李建剛等人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在李建剛的記憶中,“人造太陽”的實驗他至少做了20萬次,其中4萬多次都宣告失敗。“東西燒壞,打得火星四冒”,而正是這樣一次次的失敗,才讓中國的“人造太陽”計劃不斷成熟。
2006年9月,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EAST建成,首次放電實驗獲得了3秒鐘的高溫等離子體,瞬間成為全球的焦點。此后十年,它代表中國在世界科學界散發著巨大的能量。2016年2月,ESAT成功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等離子體放電持續時間達102秒,這是國際上同等溫度條件下持續時間最長的放電。這意味著,一個真正的“人造太陽”,已在中國誕生。
核聚變承載著人類生生不息的希望。11月12日,李建剛所在的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發布消息,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中國成為唯一實現三個必要目標之一的國家。在核聚變領域,中國已由追趕者轉變為領跑者,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追隨者。“我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有一只燈泡被核聚變點亮,而且這一只燈泡一定要在中國!”為了完成這一夢想,年近花甲的李建剛,依然奔波在“追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