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都是糧食酒,為何農家自釀的白酒賣不動了呢?原因很現實
說到酒文化,我國可是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喝酒與釀酒都是大事,所以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酒,不然就沒有“酒席”的說法。
而且酒對于中國人民來說,不單單是一種飲品,還是人們精神和社交方面的寄托。
為了把酒做好,中國老百姓在這方面真的是煞費苦心,每一個流程都研究得很透徹,所以才有了香醇甘美的白酒,而有一定規模的作坊逐步組建成了酒廠,規模起來后,白酒的釀造也走向了正規化。
所以我們才能見到市場上琳瑯滿目的白酒。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堅持自釀酒的手藝人依舊遵循著傳統,一年釀個3-5缸,保證自己喝的同時,還能給親朋好友送去一些,這些酒同樣口感不錯,有的甚至不輸市面上的名酒。
當然有些聰明人會在自家擴大規模,賣給鄉里鄉親,也能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這在很多地方都比較常見。
不過據小編觀察,近二十年來,農家自釀的白酒越來越難銷售出去,去年過年還聽鄉下鄰居抱怨大家都不愛喝自釀酒了,這和以前城里人開車來村里買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是什么原因導致農家自釀白酒賣不動了呢?小編分析后得出以下原因,和大家分享下。
一、“正規軍”隊伍強大
在任何時候,正規的白酒總能讓人喝得放心。
在以前,各個區域的白酒差距不大,大家幾乎是由幾個小作坊組建而來,釀出來的白酒品質都差不多,而且當時白酒的各項標準沒有細分化,誰也不服誰,都覺得自家釀的酒好。
隨著經濟的發展,早先強大的酒廠變成了集團,有的甚至成為國內的名酒,銷量和名氣有了,自然不缺資金,有了原始積累,就能在酒類研發上更近一步。
之后,白酒的釀造技術取得了驚人的進展,規模進一步擴大,而白酒的各項標準越來越精細,逐漸朝著規范化發展,隨后便有了各種香型、各種工藝的劃分,而且被納入白酒標準內。
自此正規化生產的白酒逐漸獲得更多人的認可,隨著“正規軍”隊伍的壯大,白酒的走向基本是由正規廠家主導。
反觀農家自釀酒作坊,雖有一定的發展,但和大酒廠相比,有些小巫見大巫了,而且在資金積累不足的情況下,技術和設備革新力度不高,釀出來的酒質量和大酒廠釀出的酒差距越來越大。
在如今追求品質的社會,農村自釀白酒逐漸落了下風。雖說口感確實不錯,但酒的各項理化指標、衛生安全健康與否難以得到保證,現在的人更希望看到有各項資質的白酒,而不僅是好喝不好喝的問題。
二、人們對酒的要求更高
上邊也說了,人們越來越追求品質以及酒的安全性。
在以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差距也不大,大家喝酒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多數喝自家釀的酒,但現在的人講究生活品質,覺得好點的酒更符合自己的身份。
但農村自釀白酒很多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使做了,也是石沉大海,自然難以得到人們的賞識,而且很多自釀酒在包裝設計上也落了一大截,有的甚至用普通的塑料桶裝著,看著十分的廉價,所以喜歡它們的人少了很多。
三、原料品質的差異
第一點中有講技術工藝和設備上的差異,其實酒的品質和原料關系很大,在以前缺糧食的年代,大家差距其實都很小。
而現在糧食多了,價格也貴了,優質的糧食往往是被有實力的酒廠購買了,或許是財大氣粗吧,一般的大酒廠,都舍得在原料上花錢。
而農村自釀酒的原料因為資金問題,品質自然難以得到保證,雖然出酒率,但最終釀出的酒酒質難以和正規酒廠相比。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十分的現實,大家覺得農家自釀白酒賣不動的原因是什么呢?歡迎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