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酒君經常遇到朋友或網友提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人究竟為什么要喝酒?
一位藝術家說,人和酒之間是一場戰爭,要么你戰勝酒,千杯不醉,要么酒把你拿下,誤事傷身。這種把酒和人相互對立的觀點流傳甚廣,他們喝酒成為考驗人耐受度的一種表現,是膽量和勇氣的標尺,而喝得下烈酒就是有男人味兒。喝酒同時也成了表達誠意的方式,感情深一口悶,喝得越多表示誠意越足。
記得有份國際評酒的資料顯示,百年前的酒類評比,某國就曾有以難喝程度來給酒類產品劃分等級的奇葩案例。
這種觀點顯然是不符合人類追求美好生活和愉悅體驗的天性,自然不是人為什么要喝酒的真正理由,既不符合消費者的本性需求,也不符合釀酒技藝進步的方向,更無法解釋釀酒業百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的高速增長。
有專家認為人喝酒是因為酒和養生有關系,這其中有中醫養生專家,也有酒類業內專家。通過科學的方法推敲他們的觀點,主要是說酒中含有大量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成分,有助于人體健康。
相關研究成果表示,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蘆醇,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降血壓等功效。但根據科學膳食研究的建議,人每天宜攝入的白藜蘆醇應該在4mg,而紅葡萄中白藜蘆醇的含量為1.5~3mg/L,換言之,人每天喝三斤以上的葡萄酒才能保證白藜蘆醇的合理攝入量,而對飲酒的體驗來說,就不是那么合理了。
白酒行業也有相似的研究,發現白酒在釀造過程中產生的四甲基吡嗪,又稱川芎嗪,有助于抗衰老、增強細胞免疫、降低血脂、減輕動脈硬化等作用。四甲基吡嗪用于臨床治療的每天劑量在20~40mg,而白酒四甲基吡嗪含量最高也不足1mg/L,完全通過飲酒來實現對四甲基吡嗪的合理攝入,就更加地不現實。
那么飲酒究竟能給人帶來什么好處,而什么才是快樂飲酒地正確打開方式?心理學家袁凱平教授給出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他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續釋放人類積極的天性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并獲得快樂和滿足。這種積極天性的釋放,和人體大腦中分泌的內啡肽有關,而聞香、飲酒、美食都是刺激內啡肽分泌,從而產生“澎湃的福流”十分有用的方法,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更容易傳遞感恩之情、產生共鳴、達成共識。
然而白酒業內又有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內啡肽和酒精攝入之間的關系。初步研究成果顯示,人體攝入適量酒精有助于內啡肽的分泌,過量則形成抑制,但目前還沒有如何定量的研究成果。內啡肽的分泌同時也和聞香有關,香氣舒適的酒更易使人產生愉悅,這也是雞尾酒對人體沒什么好處,卻讓許多酒民欲罷不能的原因。
人欲即天理,凡是符合人類積極天性需求的產品,就是好產品。那么什么樣的酒有助于人體內啡肽的分泌,激發人類積極的天性,從而產生澎湃的福流呢?
首先,酒需要有舒適的香氣。發酵酒和蒸餾酒在香氣呈現上差異明顯,而各個品類之間又風格各異。比如同為蒸餾烈性酒的白酒,川黔濃香白酒的窖香濃郁、黃淮濃香白酒的窖香幽雅、醬香茅臺的幽雅細膩、清香白酒的清香典
雅、多糧白酒的諸香和諧等等,聞之舒適宜人,則讓人心曠神怡;聞之刺鼻難聞,則讓人心生抗拒。所以,香氣是否優雅自然,是判斷一款酒品質優劣的第一步。
其次,就需要舒適的口感。香和味協調,是檢驗一款酒是否表里如一、是否品質過硬的標志。酒液進入口腔后是否能帶來味蕾的愉悅享受,細細品咂,唇齒生香,心曠神怡;若滿口爆辣,有異味,自然是難以下咽,豈不掃興。
當然,每個人對香味的偏好各有不同,不同風味的酒適應和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飲酒需求,這種差異的形成,既有酒體本身的因素,也受地緣文化的影響。不過,地緣文化在酒體風味的表現,也會和地方的飲食偏好相通。
再次,是要飲后舒適,縱然喝醉,不口干、不上頭,數小時后酒醒,不耽誤工作。如果飲后久久不能酒醒,所有的愉悅都會變成負數,適得其反。所以酒類廠家在研發產品的時候,不僅要這種酒體風味的完美設計,還要重視對醉酒度的研究。
最后,就是飲酒必須要適量。前文已說明,酒量和內啡肽分泌有關,適量飲酒有促進內啡肽分泌,過量飲酒抑制內啡肽分泌,雖然還沒有進一步的研究成果產生,但我們在初始飲酒的過程中會產生愉悅情緒,飲酒到一定量后就會產生恐懼和抵制的情緒,這是人的本能表現,說明這一研究方向是極具價值的。
總之,人為什么要飲酒?因為酒有助于人類積極天性的釋放。但酒是一把雙刃劍,并不是所有的酒都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天性,我們不僅要具備科學選擇的技能,還要養成適量飲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