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快放了我爺爺!”從70后到90后,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七個神通廣大的葫蘆娃。但是作為《葫蘆兄弟》的導演、編劇和形象設計人,胡進慶的名字卻鮮有人知道。多年來,胡進慶執著于追求藝術,拍攝了許多精致的動畫片,但他的努力卻始終被隱藏在巨大的“集體”成就中。他所創作的葫蘆娃,給整整一代人的童年帶來了美好的回憶。
1953年,17歲的胡進慶從北京電影學校動畫專業畢業,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工作。在這里,胡進慶參加過35部影片的攝制,《鷸蚌相爭》《淘氣的金絲猴》《草人》三部影片都榮獲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鷸蚌相爭》更是在國際電上連獲四次獎。在中國剪紙片的發展早期,胡進慶和著名導演萬古蟾共同創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其后又試制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從而攝制成水墨風格的剪紙片。在這其中,《葫蘆兄弟》便是“剪紙片”的代表作。
實際上,“葫蘆娃”并非神話傳說中的形象,而是完全來自胡進慶的構思。1984年,美影廠計劃將小說《十兄弟》改成動畫片,因故事中的十兄弟形象不一,在繪畫和呈現上有巨大困難,資金上也不允許,胡進慶先生特意將形態各異的“十兄弟”改成了形象完全統一、但衣服顏色不一的“七兄弟”。
作為一部“剪紙片”,《葫蘆兄弟》的拍攝需要先把人物剪成有活動關節的紙片,然后在大的背景圖案上擺出不同的動作,再一格一格地拍下來。13集的動畫片,需要幾千個場景,拍攝兩年之久。
在那個不推崇個人的時代,胡進慶一人同時兼任導演、編劇、造型設計。事實上,在從事動漫行業的40余年里,胡進慶作品所贏得的所有的獎項、贊揚,也都被冠以集體的名義。但他并不反感這樣的集體,他追求的只是藝術。
30余年,葫蘆七兄弟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童年記憶,而一同成為記憶的,還有胡進慶和他的傳奇。“我們生活在一個告別的年代,這一次,葫蘆娃的爺爺真的走了,但大師從未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