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和小伙伴們一起追著踩高蹺、扭秧歌、舞龍舞獅的隊伍歡呼,回到家再來一碗象征著團圓的元宵,晚上和家人們一起去掛滿燈籠的展廳鬧花燈、猜燈謎是小酒瓶關于元宵節的記憶,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對親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寄托在節日里的祈福活動上,把團圓的意愿歸結在節日的氛圍里……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們慶祝節日的習俗,就像過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一般有著特殊情感。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北方人習慣吃元宵,南方人習慣吃湯圓,元宵和湯圓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物:
元宵一般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其切成小塊,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復滾圓至大小合適,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滾元宵”。然而湯圓的餡料有葷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團,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揉圓,煮熟之后口感細膩。無論哪種吃法都是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那么元宵節源自何時呢?又是為了紀念什么呢?在這里小酒瓶查閱資料給大家分享幾個關于元宵節起源的傳說:
一、“平呂”說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專權。、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后,周勃、陳平等人平除諸呂,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呂”這天是正月十五,故每年正月十五夜,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就定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二、道教“三元”說
漢末道教的一個重要之脈五斗米教創立“天、地、人(或水)”三官說。魏晉時,道教將這三官與季節時日相配,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據說這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故在上元節要燃燈,這個節日因此有“燈節”、“燈夕”之稱。
三、東方朔“諫言”說
東方朔詼諧幽默,樂于助人。因宮女元宵囚禁在宮中不能與家人見面,東方朔勸說漢武帝在正月十五做湯圓、掛花燈、放焰火供奉火神君,于是,借此宮女們就可以在元宵這天與家人團聚了。
除此之外還有漢武帝祭祀“太一”的說法以及漢明帝“燃燈表佛”的說法,這就表明元宵節起源時間在漢代,小酒瓶在這里就不做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們。過節飲酒就好似一個浪漫的契約一般在我們的酒文化中,那么元宵節吃元宵可以飲酒嗎?
吃元宵是可以喝酒的,兩者所含成分不會發生不良反應。江南地區有一道美食叫做“米酒湯圓”,元宵和湯圓的成分差不多,元宵和酒當然可以一起吃了,并且元宵和湯圓屬于甜口食物搭配酒類非常合適:
比如濃香型白酒以高粱為主要原料,混蒸續糟,酒體芳香濃郁、清冽甘爽,餐桌上用牙齒撕咬開元宵的外皮,元宵的甜味與白酒的香味混合,中和了元宵甜味與酒體的刺激感,頗有一番滋味兒!此外醬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等各香型白酒均可與元宵搭配,不過度數不要太高。
又比如米酒,米酒的口感清冽,回味又帶有米香,本就是一瓶好喝的酒飲料,元宵外皮的糯米粉融入米酒中,使其的米香味更濃。吃著甜軟滑中又帶著酒香,醉人得很。
當然還有葡萄酒、黃酒等各種飲品,各種酒類搭配元宵都是什么滋味歡迎酒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踏雪觀燈,對酒當歌。元宵佳節節的冬日景觀仍在,新年的余興不減,如此良辰美景飲一口佳釀,于美酒微醺中開始一年的美好生活。值此佳節酒評網套用《流浪地球》里一句話提醒各位酒友:佳釀千萬瓶,健康第一條;飲酒不健康,親人兩行淚!最后祝愿大家:“長劍一杯酒,高樓萬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