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外部威脅,跨界做酒的風險更多來源于資方自身。
文|云酒團隊
隨著大股東與母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貴州醇成為今年來又一家“被分手”的貴州酒企。早在今年6月,云酒頭條就曾獨家報道6年投資不賺反虧,如今出售貴州醇55%股份,維維股份做好白酒有多難?(點擊標題即可查看原文)
而作為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維維股份這一看似“狠心”的舉動,卻不是忍痛割愛這般簡單。
棄卒保車 or 急流勇退
12月12日,維維股份發布關于貴州醇酒業股權轉讓的進展公告。公告稱,維維股份已同維維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維維股份將所持貴州醇酒業55%股份,作價2.75億,轉讓給控股股東維維集團。由此,維維股份與貴州醇酒業之間的股份轉讓事宜即將塵埃落定。
據了解,早在今年6月,維維股份便發布了關于此次股轉的先期公告,提前敲定了轉讓份額及交易價格,并確定了本次股轉的收益為4900萬元。而本次公告的出臺,則是對轉讓合同作了詳細說明。
不過,時隔一天維維股份就收到上交所問詢函,要求核實標的母公司所有者賬面價值為何低于評估價值?此次交易對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影響是否存在年末突擊創利的考慮?
從2012年的收購,到如今的轉售,貴州醇表現差強人意。據可靠數據顯示,從2012年的虧損1296.5萬元,到2017年的虧損5151萬元,5年間貴州醇酒業共計虧損3.08億元。在維維主業被嚴重拖累的情況下,本次股權轉讓一事,也被看作是維維股份“棄卒保車”的考量。
也有觀點認為,如此決絕的切割看似為維維股份解得一時之急,實則是預示著維維的酒業發展已喪失了原動力。在整個白酒行業高歌猛進的大環境下,已失一城的維維股份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危機。
從近年來維維股份在酒類板塊的發展來看,這一猜想并非空穴來風。除去已經被剝離的貴州醇,被看作維維酒類布局中“另一條大腿”的枝江酒業,同樣表現慘淡。公開信息顯示,2012年枝江酒業首次業績下滑,尚有1.78億的凈利潤,而到了2017年,枝江酒業營收萎縮到5.19億元,首次出現虧損(凈利潤-193萬)。
無論如何,隨著股權轉讓的逐步進行,作為事主的維維股份看似成功抽身。而對于漩渦中心的貴州醇而言,未來的發展道路又將何去何從?
為此,云酒頭條第一時間與熟悉貴州醇的消息人士取得聯系。該消息人士表示,“與上市公司剝離,一方面給上市公司減負,一方面讓酒業有機會獨立發展,創造新的資本整合機會。”此外,本次股權轉讓并未對企業內部造成其他的影響,而外界最關心的人事管理等方面將一切照舊。
跨界做酒的風險來自何方?
作為食品板塊的業界巨頭,維維股份以豆奶起家,在發展單一產業的歲月,這款神級作品曾為維維股份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談起企業的跨界路,維維股份的對外資本運作最早始于2000年,從煤炭到茶葉,從房產到生物制藥,涉足廣泛卻收效甚微。2006年,維維股份以8000萬元的價格收購江蘇雙溝酒業38.27%的股權,打響了進軍白酒行業的第一槍。2008年,維維增資雙溝股份至40.59%,并于2009年的股份轉讓中,拿下2.6億元的凈利潤。
三年間100%的收益,使得維維股份信心倍增,隨之而來的是對白酒市場更大范圍的耕耘。
2009年以3.98億收購枝江酒業,同年收購成都大邑縣的川王酒業,推出自有品牌“川王”;2012年收購貴州醇51%股份;2013年加持枝江股份至71%;2016年耗資2800萬加碼貴州醇股份至55%。
彼時的豪情難與此刻的黯然掛鉤,然而究其緣由,不難發現,盲目擴張的背后多少有盲目“追漲”的影子。
長期以來,酒行業較好的業績回報吸引了外來資本爭相布局。這其中,通過成功運作從而是雙方走上正軌的例子并不在少數,比如天士力集團引導下醞釀上市的國臺酒業,天洋控股收獲的舍得酒業等等。
相較這些“守得云開見日出”的“幸運兒”,類似于維維股份這樣的業外投資商卻大多遭遇了“覆水難收”的局面。經過數次運作后,這些資方企業最終大多以轉手收場。
就在上周,在海航集團宣布的一系列資產轉讓中,海航懷酒60%的股權躍然紙上。由此,曾經被海航集團寄予厚望的懷酒,也終究未能熬過“七年之癢”。海航集團提出“回歸主業”的戰略意圖后,雙方分道揚鑣現在看來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跨界白酒行業,資本可以說只是先決要素,規劃和實施才是成功的關鍵。資金投入不應該只是浮于股份回轉的層面,而應該落實到解決問題的環節。如何將資本注入企業,并激活內生動力,這是資本應該做的事情。
從這幾起轉讓事件來看,作為所投資酒企的實際操控者,資方的角色基本停留在注資,而非過渡到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此為名下企業“不接地氣”的根本原因。當然,跨界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整合后的企業是否擁有長期經營的決心。所以,比起外部威脅,跨界做酒的風險更多來源于資方自身。
被迫“單飛”,第一步當是“自查其身”
作為黔貴大地上少有的濃香酒品牌,釀造于黔西南興義地區的貴州醇,以“酒度低而不淡,酒味香而持久”聞名。其開發的35度濃香型白酒可以算得上是低度白酒中的代表性作品,廣受市場歡迎,是黔派濃香的代表。
對于貴州醇這一類體量中等的酒企而言,能夠獲得外界投資商的青睞,說明企業的實力和能力值得認可。對于投資方而言,此類酒企的發展空間巨大,發展潛力十足,是適合注資的不二之選。
但如今被迫單飛的局面,與貴州醇多年裹足不前有關。推演至行業企業,酒企能否持續吸引資本,關鍵在于做好自己。
一是要具備較為成熟的產品線和可持續的研發能力。在整個貴州醇的產品體系中,35度濃香酒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公司的投入與研發也幾乎是圍繞這一款酒品所展開。在系列產品薄弱甚至缺乏的情況下,這種“押寶”式的發展軌跡所面臨的危機將大于其所帶來的收益。
維維股份近年來研發方面的投入連年減少。年報顯示,2015年支出910.60萬元,2016年支出895.34萬元,2017年僅703.49萬元。要知道維維旗下擁有豆奶粉、乳業、酒業、飲料等多種業態,均需要相應的研發投入,分配在酒方面的投入更是有限。
投入、產出成正相關性,有限的投入很難換來超預期的回報。“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如果自身產品研發跟不上市場的變化,那么完全依靠老產品將風險陡增。無論是自行發展,還是謀求協作,完善的產品線是酒企自身可控的關鍵因素。
二是在穩固的市場網絡基礎上培養團隊、有步驟地外拓。所有的名酒都是從地產酒成長起來,在做好根據地市場的同時,借力資本的力量,培養出一支優秀的市場隊伍,制定科學有效的中長期市場規劃,有步驟地開拓外埠市場,是企業由小到大的必由之路。
三是正確處理好與資本的關系。有人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也有人說“外來的和尚難念經”,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何有效對接資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文化的融合、認同,利用資本“造血”,而非單純“輸血”。
分分合合,乃大勢所趨,維維轉讓貴州醇已是板上釘釘,對于兩方的未來你有什么看法?對于中國白酒市場的資源整合你又有什么獨到的見解?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