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褪去最初的新鮮與躁動,有人離開,有人繼續堅守。
文|云酒團隊
“走遍南北疆,焉耆在中央”。這片神奇的土地,酒香愈濃。
6月19日,中菲酒莊“迎風菲楊”新酒標發布會在京舉行,“盡歡”和“干杯”兩款新品與簡潔的新酒標一同發布。這個誕生于新疆焉耆戈壁灘上葡萄酒品牌,自2009年建莊,還是第一次推出百元以內的易飲型產品。
從1998到2018,焉耆產區剛好走過20年。在此期間,當地政府陸續推出全方位的扶持政策。隨著各路資本涌入,焉耆從戈壁灘變成葡萄綠洲。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注意到,最近兩年,焉耆的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告別快速擴張階段,中菲們的新近變革里,映照著焉耆葡萄酒當下的產業轉型。
政府與葡萄酒“信徒”
共舞焉耆20年
焉耆本非酒城。1997年,辦過磚廠、建過皮毛廠、又做過邊貿生意李瑞琴回到焉耆縣,決心在戈壁灘上建造葡萄園,在一些親朋熟人眼中,“這女人瘋了”。
但李瑞琴根本顧不得旁人的眼光,她快節奏奔走于新疆農科院和中國農科院之間,為了論證戈壁灘開發葡萄項目的可行性,先后投入200多萬,都是她艱苦創業好些年積攢下的血汗錢。最終,這位16歲便開始創業的女性成為焉耆“第一個種葡萄的人”,注冊成立儀爾高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1998年起,當地政府開始扶持焉耆葡萄酒產業發展。據李瑞琴回憶,開荒的第一年,資金緊張、勞力奇缺,是當時的縣委書記籌集資金幫她采購了第一批優質葡萄苗。四年之后,儀爾基地的葡萄再吐新綠,李瑞琴注冊成立新疆鄉都酒業有限公司,焉耆第一家葡萄酒莊開始走到臺前。
接下來近十年,焉耆葡萄酒產業規模逐漸顯現,政府層面著手打造葡萄酒產業園區,并于2008年聘任知名釀酒顧問、北京農學院教授李德美擔任焉耆縣葡萄產業園區顧問。
焉耆葡萄酒產業真正納入經濟發展規劃是在2009年,全方位的政府扶持也是由此開始。這一年,縣委書記主持召開自治縣葡萄基地土地招租方案討論會,葡萄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焉耆還首次承辦了中國葡萄酒行業年會。
現在來看,鄉都酒業之外,焉耆另外兩家明星酒莊均創辦于這一時期。
2009年,河南人紀昌鋒創辦了中菲酒莊,他本人農村出身,涉足葡萄酒之前,已經在其他行業干出一番事業。次年,一位名為陳立忠的女性建立天塞酒莊,而在此之前,她做過法官,并經營過汽車服務公司。同期出現的還有元森、芳香莊園、瑞峰等一大批酒莊。
陳立忠
正是從2009起,焉耆葡萄種植面積快速擴大,產量快速增長,到2012年,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期間,當地政府扶持葡萄產業的相關政策不曾間斷,先后成立了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工作領導小組、葡萄產業園區管委會等,并編制了《焉耆縣葡萄產業發展規劃》和《焉耆縣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總體規劃》等。
具體而言,從葡萄基地“一平二備三通”(平整土地、完備防風林帶和防洪工程、通路通電通水)基礎設施建設到葡萄苗木、滴灌補貼、農機補貼以及葡萄種植過程中的各項技術支持以及技術人員的各項社會保障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而在中菲、天塞們之后,隨著“軒言”、“瀚海”等小型酒堡在這片土地上建成,根據新疆地方媒體報道,焉耆縣一度涌現50家葡萄酒企業。
2017年,焉耆縣委副書記、縣長蘇曉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焉耆縣已經建成10萬畝綠色無公害有機釀酒葡萄基地,現已吸引28家企業入駐,建成酒莊酒堡15家,年加工能力達到3.5萬千升,形成了以“鄉都”、“天塞”、“中菲”3家酒莊和“軒言”、“元森”、“瀚海”等小型酒堡為代表的“三大十二小”酒莊酒堡發展格局。
焉耆為什么“撩人”?
將戈壁灘建成葡萄綠洲,這片土地記錄了很多故事。
創建中菲之初,紀昌鋒與工人們一起開地種葡萄,將3000噸石塊揀出來,堆砌成一座“白石山”,再從附近山里移土,以70厘米的厚度覆蓋其上。紀昌鋒還曾為此收到“親切的問候”,有人“恭維”他“財大氣粗”。
建莊伊始,中菲酒莊還在葡萄園周圍栽種40,000棵青楊與胡楊防風固沙。如今,一排排齊整的青楊樹和胡楊樹,像忠誠的哨兵守護著葡萄園,野兔和狐貍常來作客,它們遠遠地,又近一點,小心翼翼地試探著,最終不再害怕葡園工人。
紀昌鋒還從當地村民手中把閑置土地流轉出來,再聘用他們對這些土地進行耕種,土豆、洋蔥、茴香等作物遍布四野。焉耆的葡萄酒產業不僅改變了焉耆,也改變了這里的人。僅中菲酒莊,便有100多名河南老鄉在這里落下腳來。
20年來,除了地方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自然條件也是吸引這些創始人孤注一擲的重要因素。
從地理位置上看,焉耆盆地北倚天山,光照充足,無霜期177天。平均氣溫8.7度,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98.7毫米;年平均日照數3079.3小時;土壤屬于8.0偏堿性土壤;年平均蒸發量1860.4毫米。南鄰博斯騰湖,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對葡萄生長也極為有利,產區上的釀酒師們因此懷揣著釀造好酒的夢想。
據了解,焉耆已經成為國家農業部評定的新疆首個“全國有機農業(釀酒葡萄)示范基地”,2017年,焉耆縣還通過了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評審。蘇曉莉表示,葡萄酒特色小鎮將通過葡萄酒+旅游的方式,逐步走出一條葡萄酒產業與全域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新路。
“20年之癢”
焉耆的下一站在哪里?
20年來,焉耆的葡萄酒產業走過了從興起到壯大,又從爆發到回歸平靜的發展路程。
最近兩年,規模擴大似乎不再是焉耆的主題。中菲酒莊首席釀酒師張炎對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表示:“中菲的種植面積目前沒有計劃擴大,但品種會做出調整,改造低產和品種多的地塊,重點發展馬瑟蘭和西拉。”
這片產區到底適合種什么?在李德美看來,經過20年的培育和種植,目前種植的品種都表現出焉耆產區的獨特性,馬瑟蘭、西拉、品麗珠表現尤其突出。
但對于中國產區,國外葡萄酒大師似乎意見不太相同。今年4月初,有“飛行釀酒師”之稱的米歇爾·羅蘭到訪長城桑干酒莊,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產區仍比較年輕,現在談風土和品種或許為時尚早,更好的方式或許在于更多地嘗試,真正找到適合的品種。
有消息顯示,今天焉耆酒莊數量已經從高峰期的50家,縮減到15家。最近一年多,當地酒莊越來越重視接地氣的線下推廣活動。今年端午期間,焉耆便在庫爾勒舉行了旅游美食文化推介,鄉都、中菲、天塞、元森、軒言等酒莊均共同參加。
鄉都酒業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自家的推廣思路已經有了重要轉型,現在更注重代入感和體驗感,更注重葡萄酒文化的縱深度發掘。
而中菲酒莊本次發布新酒標,用字母C與楊樹圖案相結合的logo代替從前的復雜酒標,同樣是為了加深消費者印象,拉近雙方距離。中菲酒莊莊主紀瑜洲對云酒頭條表示,新酒標同樣代表著新的品牌詮釋,相應的市場舉措也會隨之變化。
這位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少莊主與父輩們的思路或許不太一樣,他格外強調讓“首先要讓消費者喝到”,因此本次推出了“盡歡”和“干杯”兩款易飲型產品,并將中菲的價格段第一次延伸到100元以下,在傳播方式上也更多地強調線下地推。
對一片葡萄酒產區而言,20年很短,美國納帕谷在1830年代便開始種植葡萄,到1976年“巴黎審判”一戰成名,中間有150年的積累和沉淀。20年也足夠長,足以沖淡新生事物的新鮮感,談及戈壁灘變葡萄綠洲,最初的那聲WOW正在變得習以為常。而從焉耆葡萄酒的新近表現來看,新思路已經成型。
2017年初,焉耆宣布將在新型工業化方面以“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導入為抓手,力爭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13.8%以上,同時,創新發展“葡萄酒+”復合業態,建立葡萄酒全產業鏈,力促年加工能力突破5萬千升以上,葡萄酒產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15%以上,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葡萄酒生產基地。
焉耆縣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接下來將以打造新疆葡萄酒研發批發交易中心為目標,繼續做大做強釀酒葡萄產業,完成葡萄酒地理標識認證工作,做好葡萄優良品種繁育示范及母本園建設,創建國家級釀酒葡萄栽培標準示范區,保障良種葡萄推廣種植需求。同時還將支持葡萄酒企業積極開展專利申請,建設國家級、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等研發平臺。
當褪去最初的新鮮與躁動,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堅守,站在新的20年起點上,焉耆將帶來哪些驚喜?
焉耆產區走過20年,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