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政府把王姓、華姓、賴姓三家燒坊合并成茅臺酒廠,也就是俗稱的王茅、華茅、王茅。在歷史上,這三家酒坊有什么不同?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糾葛?
清代咸豐末年(1860年),華聯輝父子在茅臺鎮創建“成義燒房”,生產的酒被稱為“回沙茅酒”、“華家酒”,也就是“華茅”,年產酒量1.75噸,最高年產量5噸。王茅的生產時間比華茅要稍晚一些,它的前身是“榮太和燒坊”,是仁懷縣大地主王榮、孫全太、天和鹽號老板于1879年創立,名稱各取三者之間的一字。后來,榮太和燒坊發生了股權變更,孫全太、天和號老板的股份發生轉移,到1936年,燒坊的股份全部歸王家人所有,燒坊正式改名為“王茅燒坊”,生產的酒被稱為“王茅”,規模也比華茅小,王茅酒年產量平均1噸,最高年產量3噸。
1915年無心插柳的民國政府農商部把“成義”和“榮和”兩家的酒作為地方特產送去萬國博覽會參展,沒想到拿了一個讓國人念念不忘的金獎,兩家為爭榮譽打起了官司,最后經貴州省政府裁決,共享金獎。名氣響了,市場就有了。1929年,茅臺鎮又多了一家財大氣粗的“衡昌燒房”,后更名為“恒興燒坊”,從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成義,口碑最好的是榮和,產量最高的是恒興。對應三家老板的姓氏,一般人將三種酒區分為“華茅”、“王茅”、“賴茅”。
茅臺酒傳統工藝因為一年只能一釀,還要經過五年的窖藏,又還受到原料一直供應不足的影響,產量有限。加上名聲在外,所以售價也相對于普通的酒高,但一般人咬咬牙還喝得起。成義酒每瓶售價半個銀元,榮和酒最貴,也不過每瓶2個銀元。
從1950年開始,仁懷縣政府通過沒收、接管和贖買的方式,將成義、榮和和恒興三家私營燒坊國有化,成立了國營貴州茅臺酒廠。
茅臺歷史上一共使用了四個商標,即“工農牌”、“五星品牌”、“飛天牌”、“葵花”品牌。
茅臺真正成為一般人喝不到也喝不起的國酒,是1949年在周恩來的親自拍板下被定為國宴用酒,3家燒房被收歸國營之后的事了。
從六七十年代喝點地瓜燒、玉米酒之類的低品質酒,到后來食用酒精勾兌酒,再到近來糧食酒,這反映出喝酒的訴求已經從有酒喝到了喝好酒。而醬香酒中的好酒代表當然是茅臺,即便你喝不慣這種香型,但你沒法否認茅臺在醬香酒中絕對的王者地位。
茅臺好,所有人都知道。茅臺貴,這也是眾所皆知。那么,有沒有和茅臺品質、口感一樣但價格實惠的酒呢?答案必須是有。
文東從事白酒行業多年,我一直致力于發展白酒事業,把好的白酒送到愛酒的酒友手上是我工作的初心。
所以如果有希望找到好的白酒的酒友可以私聊我為你們推薦一些性價比高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