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整、社會轉型,促使消費群體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類崇尚名牌消費,相信品牌背后有強大的品質保障能力,并可享受品牌價值所帶來的綜合體驗;而另一類則喜歡透過品牌、專注品質,以及其品質基礎之上的個性、風格,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前者系普羅大眾,講求在快節奏的工作中以最簡單的方式享受品質生活。后者則被稱為“老饕”,無論工作的節奏怎樣,總要愜意地享受生活。盡管“老饕”是少數,但對普羅大眾卻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是各個領域骨灰級的玩家。
在酒的領域,也有這樣一群為數不多的“老饕”,而筆者也在前日與兩位老饕中的老饕,對面坐而論酒,受益良多。一位是蘇格蘭知名威士忌作家Charles Maclean先生,另一位是臺灣威士忌、葡萄酒、雪茄和美食達人林一峰先生。
Charles Maclean先生算不得純粹意義上的威士忌業內人士,因為他同時涉獵文學創作、藝術、收藏等多個領域,而他在威士忌領域的成就相對較高,至今已出版十余部威士忌著作,是全球蘇格蘭雙耳淺酒杯執持大師,深受全球頂級威士忌公司和廣大威士忌愛好者的尊敬。
林一峰先生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品味達人、專欄作家,長期致力于為消費者傳達有關品酒、美食和生活態度的知識。他自己也經營酒吧和餐廳,把自己對于美酒的體驗、創意,以及哲學付諸實踐。而他本人也是全球蘇格蘭雙耳淺酒杯終生持有者,法國卡奧葡萄酒騎士勛章的持有者。
兩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對威士忌的品評具有專業的水準,但卻不是專業從事威士忌的生產和貿易的從業者,而是把威士忌“翻譯”成一種生活品味的語言,講給消費者聽。
老饕,是指那些對美食有很深的造詣的人,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把美食的妙處發揮到極致,所以他們是美食生活的引領者,是時尚的風向標。但他們對美食的態度不是貪戀,而是有點兒“道進乎技、品味人生”的味道,所以他們又會成為一個時代人文風貌的標本。譬如唐代的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宋代的蘇軾,“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清代的袁枚搜羅天下美食集成《隨園食單》,認為“食飲雖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則已盡。”當代的蔡瀾,一個簡單隨性卻又寧缺毋濫的老饕,在他所擔綱總顧問的《舌尖生的中國》中,把食材本身的特性融入人文內涵和鄉愁故事,瞬時間紅遍大江南北,與如今已近泛濫的美食節目形成強烈反差。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老饕。他們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歷史的局限,這種超越不僅是得益于味蕾的相對恒定,因為人類的味蕾也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更多來自于人們對于高品質生活方式的向往是恒定的。而他們正是以美食為媒介,以身垂范,或者講給別人聽。
酒也是眾多老饕的鐘愛之物。吃貨走胃,老饕走心。與所有美食一樣,在他們看來,酒不能隨隨便便地喝,一定要講究哪一種喝法才能把酒的趣味推向極致,雖然不如北宋石延年有那么多的花樣,但一定要遵從酒的脾性,與美食相輔佐,搭配出和而不同的味覺盛宴。
Charles Maclean先生和林一峰先生就是這樣的老饕,他們對于酒的品評造詣已經爐火純青,因此能夠以簡約的語言形象描繪威士忌的曼妙之處。
不過,威士忌行業也為他們提供了相應的培訓機會,授予了他們相應的榮譽。Charles Maclean先生曾在蘇格蘭威士忌研究機構接受過“專業飲用酒感官評鑒”的課程。他和林先生同樣都是全球蘇格蘭雙耳淺酒杯的持有者,這項榮譽在蘇格蘭威士忌行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專門表彰對蘇格蘭威士忌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人士。在法國葡萄酒領域也有類似的榮譽,叫“騎士勛章”。
但給予老饕專屬的培訓或榮譽,在國內的酒業還是一片空白,而諸如“釀酒大師”之類獎掖從業者的獎項卻多如牛毛。而筆者也鮮見有對國產酒的品鑒深切而又系統了解的老饕,倒是有許多操著專業術語的品酒師坐在酒廠技術中心的辦公大樓里,每天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訓練和試驗。
中國傳統的白酒、黃酒,以及自由行風土特征的葡萄酒,與世界上各個酒種本無優劣高下之分,只是品類各有差異,然而在廣大消費者的認知之中,卻有著潛意識的序列。酒本質上是文化消費的商品,但滿足味蕾享受的物質屬性也是其另外一個本質。味蕾是沒有國界的,消費者通過老饕對洋酒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國產酒因為缺了這一課,至今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Local Wine,與世界對話的時候難免有諸多的不自信、不自在。
所以,如何讓識酒愛酒的老饕樂意暢談國產酒,是國產酒必修必補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