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養蠶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但蠶絲工業和技術真正實現飛速發展,仍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出現的。從1954年到2019年,從初有起色到世界領先,這是中國的桑蠶路,也是向仲懷的科研路。
上世紀50年代,川北地區連年爆發災害性蠶病,病因不明,專家會診無果。剛畢業的向仲懷帶著一臺顯微鏡、幾個玻璃瓶、厚厚的蠶學書籍前往四川射洪縣,很快確認,病因是當時尚無記錄的壁虱。對癥防治后,很快該地區產繭量大幅度提升。
憑借著科研人員和產業工人的努力,早在1970年,中國蠶繭和蠶絲產量再奪雙項第一,但在技術方面,日本仍為全球最先進的國家。2001年8月,由日本組織,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籌備會議,產量占世界總量70%的中國竟未被邀請參加。兩年后,日本單方面終止中日合作,自啟動了家蠶基因組測序。
“基因組研究是提升學科水平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誰搶占制高點,誰就處處領先”,向仲懷決定帶領團隊開展中國自己的家蠶基因組的測序工作。來不及等待國家資金調撥,向仲懷拿出自己的繼續,全力支持項目開展。當年11月,基因框架圖宣告完成,而此時的日本還未有成果發布。一年后,中國實現了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家蠶論文領的突破。捍衛科研榮譽和國家尊嚴,向仲懷和他的團隊做到了。
隨著國家隊絲綢之路的重視,向仲懷的足跡也遍及全國各個角落,收集各地蠶桑業發展的信息,討論產業發展的目標和關鍵問題。這個一生都在和一只蠶打交道的科學家,正致力于為祖國幾千年的桑蠶業找尋出路。“我們的研究每前進一步,都可能促進蠶農收入提高,使中國蠶絲業在世界的地位更堅實一些。這就是我和團隊不斷探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