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時喝好幾壇都不醉的人層出不窮呢?
平時刷手機,總能見到古人喝酒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人喝酒十分的粗獷,特別是一些英雄豪杰,動不動就以壇來論酒量,而且醉起來的依舊很清醒。
就拿現在最能喝的人來說,在古人面前也都是過家家,難道古人掌握了喝酒的“秘訣”嗎?
在民間,流傳最多的當屬宋代武松三碗不過崗的故事,18碗下肚,喝醉了還能在景陽岡把老虎干趴下。
最令人驚奇的是喝醉了的武松居然能聽到老虎的聲音,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喝的是不是酒。
說到這,小編也不繞這個彎子了,武松三碗不過崗的故事大多是小說藝術加工的結果,其實按照現在的白酒,讓武松喝上兩大杯高度白酒,干趴下的只有他自己,為何這么說呢?
小編研究后發現,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黃酒或者米酒,它們的主要原料是稻米,釀制工藝其實都相差不多,只是陳放時間有區別,一般來說,黃酒是陳酒,米酒是新酒。
這兩種酒和現在的白酒有很大的不同,黃酒、米酒是發酵酒,而白酒是蒸餾酒。
它們之間的區別就在于,黃酒和米酒沒有蒸餾過程,所以度數不高,基本在20度以下,比低度白酒還低。
而白酒經過了高溫蒸餾,酒液經過了提純處理,所以白酒的酒精度數要高很多,特別是剛蒸餾出來的原漿酒,度數高達60-70度,有的甚至在90度以上。
雖說現在的白酒是經過降度處理的,大多在60度以下,但對比黃酒和米酒,它的度數依舊很高,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所以單從度數來講,古人喝的酒是無法和現在的白酒相比,這是古人看起來特別能喝的主要原因,現代人的酒量不見得比古人差。
有人說,古代元朝已經出現了蒸餾技術,還比不過嗎?
古人的蒸餾技術確實有發展,在元代已出現,但技術水平不高,度數達不到現在的要求,而且白酒在當時并不是主流,比較小眾,大眾老百姓和貴族人士喝的還是黃酒或者米酒。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很多人都是喝自家釀的酒(受制于當時的生活條件),自己的技術當然無法與大規模正規生產的作坊相比,釀出的酒雜質比較多,所以度數還要低,能達到10度以上算是技術不錯的了。
所以古人喝好幾壇酒不醉是因為古代酒度數不高造成了,因此給予了古人能喝的假象。至于人們說古代能喝酒的人的層出不窮,小編認為是影視劇或者小說為了劇情需要,不得不進行夸張描繪。
大家仔細想下,古人會不知道過量喝酒誤事或者危及性命這一事嗎?他們當然知道,很多朝代為了限制大家喝酒,都頒布不同程度的禁酒令。
所以,在古代,真正酒量高的人其實不多,大家千萬別被表象迷惑了。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古人能喝酒的分析,假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文章下方討論,如果認為有道理,歡迎你轉發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