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這是古代中國流傳下來指導農事的歷法,也就是把一年分為24個節氣,不同節氣則反應不同的氣候變化。
四月中下旬,如果你漫步在飄著細雨的臺北街頭,走進那些獨立的咖啡店,映入眼前的是一排排印有節氣名稱“清明”、“谷雨”的瓶裝精釀啤酒,這便是成立不到兩年的精釀啤酒商”啤酒頭“的杰作了。
三位創始人宋培弘、段淵杰和葉奕宸或許怎么也想不到,當初第一批推出的“立夏”、“谷雨”會在市場上引起如此熱烈的影響,于是,節氣啤酒一舉成了他們的代表作。
民間精釀酒風興起,市場份額卻不足1%
在啤酒業界,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西方國家的啤酒史中,精釀啤酒是往往要早于工業啤酒的,而大部分亞洲國家恰恰相反,是先有工業啤酒再有精釀啤酒,這樣的認知,促使消費者把精釀看成一種更為新潮、好玩的流行。
2002年加入WTO以后,臺灣民間曾興起一股精釀啤酒風潮,各種小酒廠如雨后春筍冒出,但真正能存活下來,在本地大廠和進口啤酒廠商間取得一席之地的卻不多,然而就算把所有本地精釀啤酒品牌的銷量加總,市場份額也還不到 1 %, 這樣的數值所反應的現實就是,大部分人還沒接觸過精釀啤酒。對宋培弘來說,他們的消費客群,主要針對完全沒有喝過精釀啤酒的人。
酒標創造差異化,才能擺脫被無視的命運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吸引人的包裝設計,能使啤酒的售出率提升3倍。 那些來自國外的精釀啤酒,基本都底氣十足,無論是品質、產量或是口味,大都有原先市場的成功經驗,就連作為門面的酒標,看起來也十分酷炫。為此啤酒頭得先解決一件事,就是在酒架上不要被無視,既要表現的另類獨特,又要區別于西方品牌那套酒標。
在確定好想法之后,啤酒頭找到書法家吳鳴商量不同季節該搭配什么樣的字體,比方說 “谷雨用隸書,立夏是行書”,或者是“小寒” 這款啤酒“想要梅干的感覺”,就選擇金農的隸書。
消費者也許無法理解各種字體間的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整排的啤酒瓶擺設中,光是中文字體的大小就占據七成以上面積的酒標,確實是個十分搶眼的設計。
節氣啤酒打破了啤酒等于夏季的思維
“啤酒是屬于夏天的飲品”,想必不會有太多人否認這句話,即便是工業啤酒廠,在夏天都要使出渾身解數,積極展開各種營銷策略。
但如果只是在夏天前后賣很多,完全不行,因為產能不是很夠,到了秋冬季,又沒事可做,對啤酒頭來說,一旦變成過度依靠旺季營業額生存的公司,怎么想都是危險的。
為解決這問題,宋培弘從西方精釀啤酒的發展史中找尋靈感,國外消費者會針對不同季節、氣氛選擇不同的精釀啤酒,比如夏天喝清爽的小麥啤酒或美式淺色愛爾,秋冬就喝黑啤酒等。
這讓啤酒頭想起了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啤酒頭開始把不同季節的作物,釀造成節氣啤酒。像“谷雨”就是把臺灣高山烏龍茶作為原料,另外烏龍茶、東方美人茶、鐵觀音、臺中小麥、屏東可可豆以及臺灣特有飲品冬瓜茶,也都成了節氣啤酒的原料選擇。
精釀啤酒如何突破通路的限制
在節氣啤酒當中,目前銷售量最好的是“小滿”,這是用臺灣特有的飲品冬瓜茶與比利時淺色愛爾啤酒共同釀造,由于口味清爽、香甜,意外拓寬了女性的市場。但是好多消費者表示并不能迅速找到購買地點,目前節氣啤酒的販賣地點,大多在獨立咖啡店、酒吧、精釀啤酒專賣店以及部分商場,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這些都不是特別親民或普及的通路。
起先,他們還是把釀酒放在首要位置,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擴大推廣,啤酒頭通過網上俱樂部人際網絡關系串聯單瓶販賣的模式,而這些會員多是啤酒行業從業人員,當節氣啤酒上市,提供販售地點,此后,隨著知名度增加,據點數量慢慢增加。
但是這種方式如果沒有較高的知名度,很難保證啤酒的銷量,臺灣本地的一些精釀廠商以 Tap Room 的方式經營,這與美國某些酒廠運作的方式類似,在小型酒廠旁開設酒吧,透過啤酒管線,自產自銷,既可保持啤酒的生鮮,也是快速回收現金流的一種商業模式。
宋培弘認為就經營運作方面講,這樣的確可行,倘若要長久經營,很大一部分還是要回歸到各國的飲酒文化與傳統。因為Tap Room為了利潤時常會代理其他品牌一同販賣,對消費者來說,不是有心留意,實在很難累積對單一品牌的認知。更不用說,在有了直營店面,小型酒廠的人力、資源等成本同時間也會大幅提升,這顯然也不是每個剛起步的品牌所能負擔的。
截至今年四月為止,啤酒頭釀造了十二個不同口味的節氣啤酒。在國際啤酒大賽也有亮眼的成績。去年“立夏”、“大暑”拿了世界啤酒大賽 WBA 的金牌,“小寒”也拿了日本亞洲啤酒大賽 ABC 的金牌。
能夠肯定的是,精釀,這一概念正在從小眾逐步往大眾靠近。
各位小伙伴,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氣嗎?沒錯,就是立夏,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正式開始啦,小姐姐們穿起小裙子,小鮮肉穿起帥氣的T恤一起為夏天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