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感知
還記得八九年前筆者剛到國內工作時,偶爾心血來潮,會自己煮點現磨黑咖啡給同事們喝。當時大部分同事們的表情都像是啞巴吃黃蓮,不禁讓筆者心里有個大大的OS:有這么夸張嗎? 一點都不苦啊!
依然有許多人認為黑咖啡就是苦
后來慢慢了解到咖啡的成分、品鑒以及感官科學,才明白了每個人對味覺感受的閥值是不同的。此處的味覺閥值指的是感受到味道的濃度門檻,可能因長期訓練而能感受到低濃度味道,也會因長時間接觸而習慣了某些味道。
咖啡杯測是味覺大考驗
咖啡之苦
同一杯咖啡,時常喝的人會覺得不苦,偶爾喝的人就會覺得苦。但苦味的確是咖啡各種味道里很重要的一個組成。
咖啡的苦味有幾大來源:
第一類是最為人熟知的是咖啡因,但含量并不高,只占了咖啡苦味不到15%。
第二類是綠原酸內酯及相關產物,綠原酸內酯是咖啡生豆所含的綠原酸在烘焙過程中轉化而成,如果烘烤繼續進行,綠原酸內酯又會分解成另一種物質苯基林丹。輕度和中度烘烤程度的咖啡中,綠原酸內酯會產生溫和的苦味,但如果咖啡豆烘烤時間比較長,綠原酸內酯的二次分解產物就會產生濃烈的苦味。
第三類苦味來源是與烘焙程度相關的褐色色素,烘焙度越高褐色色素的分子量越大,苦味也越強烈。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烘得越深的咖啡基本上越苦。
啤酒之苦
日本人喝咖啡喜歡有苦味,那種優雅地令人愉悅的苦味。而臺灣人喝咖啡的習慣主要是師法日本,也造成了大部分的臺灣咖啡消費者愛苦不愛酸的偏好。
有意思的是,臺灣另一種明顯帶苦的飲料,就是啤酒。臺灣啤酒經典老版本,是個有強烈麥味跟苦味的啤酒,我們從小就是喝這樣子的啤酒長大的。筆者人生中第一杯啤酒,是小時候跟父母在海產店里所喝到棕色瓶老臺啤,永遠記得那口冰冰涼涼、帶著漂亮泡沫的金黃液體,雖然苦,但就著沙拉鮮蝦吃的那甜美滋味。
左一跟右二是最古老的臺啤記憶
國內的各種常見國產啤酒,青島/ 雪花/ 哈啤等等,苦味都不是特別明顯,但據筆者一些初到大陸工作的臺灣朋友們反饋,他們似乎還挺認可這些國產工業啤酒,一致性的評價有"不苦"、"便宜"、"喝不醉" 等等贊賞之詞。然而啤酒的苦味,在工業拉格以外的啤酒風格里還是非常重要的,越濃或者越甜的啤酒,越需要略高的苦度去平衡味道。
水啤當水喝也挺好
更有甚者,精釀風格里的兩大當紅明星,IPA以及帝國世濤,更是強調了苦味的表現。啤酒的苦味來源是啤酒花,啤酒花中的物質α酸在煮沸的同時異構化,成為更苦也更容易溶入麥汁的異α酸。
啤酒的苦味主要來自啤酒花
啤酒的苦度單位是IBU(International Bitterness Unit),1個IBU指1升啤酒含有1mg異α-酸。釀酒師們通過投入啤酒花的種類/投放量/煮沸時間等參數去控制啤酒的苦度。
精釀啤酒愛好者們,一旦開始習慣了爽利的酒花苦味,就會越發追求一些重口味重苦度的酒款,就好似上了癮一樣。于是乎,新一代的釀酒師也做出越來越多雙倍化/帝國化的重口味啤酒來滿足這些酒鬼們。
聽說有1000IBU的1000IBU
苦盡甘來
雖然咖啡與啤酒當中的苦味物質截然不同,但苦味在這兩種飲料中一樣是起到平衡味覺、增加回味的重要作用。筆者非常喜歡這個成語,"苦盡甘來",用來形容好的咖啡與啤酒都極其貼切。
而就像各地方的人們喜好吃酸吃辣各不同,苦味感受也是很個人偏好的東西,所以別瞧不起不能吃苦的人,也別覺得能吃苦的家伙是愛裝X。
- 相關文章閱讀推薦 -
從咖啡到啤酒:我們都有被烤過
從咖啡到啤酒:“精”來自良好的發酵
從咖啡到啤酒:“精”是一種態度?
作者介紹:
希恩,酒花兒特約撰稿人
BJCP裁判,時嘗咖啡&總嗜啤酒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