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一位同學是企業家,經營一家做儀器儀表設備的實體企業。前兩天他發朋友圈說——因為種種原因,多日沒去公司坐班,今天到公司給一些文件批閱簽字,簽上姓之后竟然忘了自己名字叫什么,坐在那里想了半天。
看了他的文字,我先是一笑,繼而潸然淚下,雖然周圍是40度的高溫天氣,我忍不住還是喝了幾杯手頭最烈的酒——66度的汾州印象原漿。
他這種恍恍惚惚的感覺,這兩三年內我也數度出現,背后的滄桑甘苦是無法言傳的,只有這種最烈的酒才能撫平波瀾起伏的情緒。
2
上周五(8月19日),西安《華商報》一位記者朋友采訪我,問到了一個問題(也是消費者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即喝酒是不是有害健康,怎樣才能健康地喝酒?還具體地問到喝酒是不是可以傷害中樞神經系統,問我有沒有喝斷片的經歷?
我喝酒的經歷當中,喝斷片乃至于人事不省,這些事情都遇到過,這些經歷也確實證明,喝酒過量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所傷害的。
在歷史上,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酒都是作為一種藥品存在的。在歐洲中世紀,酒是作為處方藥,在藥房里由醫生開處方才能銷售的;中國記載白酒的重要著作、也是重要的醫學著作——李時珍《本草綱目》里面也收錄了很多在漫長的歷史中酒作為藥品用于臨床治療的條目。
李尋談酒:這個時刻喝酒,就是為了健康在喝酒
添加18202991745邀請加入李尋品酒交流群
當然,中外古代文獻里面用酒來治病的具體情形是林林總總,未必每一個都是完全科學正確的。在歐洲中世紀,有些文獻甚至把酒當作了包治百病的藥方,烈性的蒸餾酒因此被稱為“生命之水”,無論伏特加還是白蘭地、威士忌,都被認為有神奇的功效。
酒既然是藥品,它就有一定的毒性,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有毒它才能有藥效。
既然藥是要治病的,有癥狀的情況下,對癥使用酒,用對了可以使身體恢復到健康的狀態,這是古時健康地使用酒的原則。
進入現代,醫學上有了其他更多、更專業的藥品,酒作為一種輔助用品依然在醫療行業使用。日常飲用的酒,逐漸地不再作為一種藥品來對待,而是作為一種嗜好性的飲料而存在。
但酒有一定的毒理、藥理作用,這個性質是始終沒有變的,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做到“健康地”飲酒呢?當然還是要回到古老的醫學經驗上來看,即身體是否出現了一些癥狀,適量飲用一些酒之后,這些癥狀消失了,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狀態都恢復到了健康的狀態,這就屬于健康飲酒的范疇。
古代人飲酒或許有醫囑可以遵循,現在人們在沒有醫生提供建議的情況下,飲酒就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飲用的品種和數量。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甚至比醫生還清楚。對于有些疾病,比如患了肝病,當然不適合再飲酒而是要戒酒;身體比較健康,但因為種種原因而出現一些不適癥狀,比如心理抑郁,或者生理上的“老寒腿”,這類情況下飲酒則是有益于健康的。
3
不錯,喝酒是能夠傷害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甚至可以讓人進入“斷片”的狀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生活有的時候是沉重的,沉重的壓力也能導致人的精神狀態進入到類似喝酒“斷片”的那種情境,我前面舉的老同學的例子,拿起筆來只記得自己姓什么卻忘了自己名字叫什么,這只是表現之一,日常生活中精神“斷片”的表現是方方面面的:
出門上班的時候,原本準備帶五份文件,結果到辦公室發現漏掉了兩份,或者拿錯了一份——工作小細節方面出錯的概率越來越高,說明記憶已經開始因為種種原因變得不那么精確了;
開會的時候,說了上半句之后忘了下半句,而且經常忘;在和同事交流工作問題的時候,思路經常被一個回答所干擾而跳到另一個問題上,經常跑題;
一天當中,安排好了一個工作計劃,因為種種原因一再被打斷,更改之后的新的工作計劃又被意外打斷,多次打斷之后就放棄了再做工作計劃的努力,工作陷入到失去條理、沒有預期結果的狀態,搞得人焦慮不堪;
一周之內,大的工作計劃因故取消,隨后每天的工作計劃跟著改變,計劃反復修改,最后攪在一起,記不清相互之間銜接關系,導致徹底停擺;
如此等等,都是一種精神狀態“斷片”的癥狀。
在生活中遇到種種的壓力,以致嚴重到讓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休息,把工作暫時放一邊,只要不是對酒精過敏或者有肝病等其他不適合飲酒的基礎性疾病,讓自己適當地喝一點酒,可能是有一定治療作用的,它能讓我們在一個有序控制的范圍內快速地恢復精力,回到相對穩定的生活工作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