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如果去搜索引擎搜索茅臺酒有多少年的歷史,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醒目的“800年”。但要嚴格理論地討論這件事,現在我們所熟知的貴州茅臺酒,并沒有那么久遠。
根據歷史記載,赤水河畔最早的釀酒歷史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公元前130年,西漢使者唐蒙出使夜郎,也就是現在的黔北地區,將此地所產名酒“茍醬酒”帶回京城。漢武帝品嘗后情不自禁贊其“甘美”。
但是這個記載只能說明赤水河附近是我國酒文化發源地只一,并不能與現在的茅臺酒扯上太大的干系。甚至,這只能算赤水河酒文化歷史,不能稱之為醬香型白酒歷史。
因為枸醬酒經考證為仁懷赤水河一代居民用水果和糧食制成的發酵酒,并不是我們今天喝到的蒸餾酒。蒸餾酒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
同樣的道理,唐朝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東漢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等等,都跟我們今天喝的杏花村、杜康關系不大。但也能說明其產地的酒文化發展歷史較長。
那茅臺酒真正有跡可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貴州地區山地崎嶇,自古交通不便,所以比較缺鹽,山西鹽商就成了來往貴州的重要角色。奔著“來回不空車,省油”的原則,鹽商把茅酒正式帶出了貴州地區,并逐漸繁榮。
康熙四十二年,仁懷一代開始村村有釀酒作坊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茅酒有了固定的產業。
太平天國末期,貴州官民大戰在茅臺鎮附近爆發,石達開搗毀了大量茅臺鎮的酒坊,眼中阻礙了茅酒的發展進程。
1862年,也就是同治元年,遵義鹽商華聯輝重新召回釀酒師,建立了成裕燒坊,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聽說的華茅。時隔七年,茅酒的發展又重新開始延續了。
再加上后來的榮太和燒坊與恒興燒坊,華茅、王茅、賴茅這三脈就形成了茅臺鎮早期釀酒風格的代表,也就是現在茅臺的前身。
1949年末,貴州剛解放,貴州省委仁懷縣委根據指示,履行黨的工商政策,為保護好茅臺鎮酒廠的生產設備、保證茅臺鎮醬酒的持續生產,對“三茅”予以有力的支撐和贊助。
到1953年,貴州省開始對這三家茅酒作坊進行改造,并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其合并,國營茅臺酒廠就此成立。
自此,茅臺酒廠才正式開始了已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光輝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