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科技與狠活兒”整得消費者人心惶惶,大家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程度一直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還是當下生活節奏太快了。廠家不斷追尋壓縮成本的方法,消費者也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去仔細閱讀配料表、仔細研究食品添加劑的性質。
相應的,消費者的這些焦慮,催生了網上一系列“一招鑒別科技與狠活兒”的小技巧、冷知識。仿佛學會了他們教的這些“小妙招”,就掌握了火眼金睛。
拿白酒行業舉例,其實“拉酒線”就屬于這種草率的“小妙招”。
什么是拉酒線?就是倒酒的時候,緩慢抬高酒瓶,酒水從瓶口流下,到杯口這段距離形成的水柱。
據網傳,這個酒線越長、越細且不容易斷,那這就是品質高的好酒,反之則品質低。
學會了這個技能,白酒品質高低立判,似乎什么品酒師、鑒酒師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這個說法的依據又是啥呢?說是酒體越老熟,就會越粘稠,也就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抱得更緊。這種狀態下的酒就像油一樣容易在下落的過程中形成長長的酒線。
這么說看上去有點道理,但不多。
因為影響酒線外觀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瓶口的造型就是其中一個因素。舉個例子,帶小豁口的杯子,很容易控制水流(酒線)的大小和流速。而光滑平整的廣口瓶,就很難控制變量了。
很多白酒為了防止倒灌和加強封閉作用,會在瓶口處放個小球珠。這樣瓶口結構就有點像小豁口了,酒流出的速度會被明顯減緩。
用這種瓶口,就算瓶子里裝的是水,拉出的酒線也不會很短。
而用廣口瓶,就算是十五年的老酒,倒出來也跟瀑布一樣,很難成線。
當然,這些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為了鑒別“科技與狠活”而學習的這個小妙招,恰恰沒有讓狠活兒現身的能力。
很多酒精勾兌酒為了讓消費者信服,也會大肆鼓吹以酒線定品質的說法。于此同時,他們在酒中添加丙三醇等增稠劑,讓這些劣質酒也能掛杯明顯,且酒線細長不斷。
其實,在多年前,看酒線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實用的。因為那時的劣質酒并沒有嚴重泛濫,只要不同的酒用同樣的容器,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拉酒線的方法評判酒的老熟度。
只是當一個小妙招被太多人知道的時候,就是它失效的時候。當你有心要靠這個“捷徑”去鑒酒,往往有人會在你的“捷徑”上放煙霧彈。
只能說,鑒酒和其他事物相同,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當下離價質同步的愿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