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尋談酒 || 我選酒喝的標準
李尋
每個常喝酒的人,依據多年的品酒經驗,應該都會形成一套自己選酒的標準,我選酒的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標準一:
喝感——喝時的感受,比較順暢
喝感,也就是喝酒時候的那種感受。如果一種酒喝得不順,喝上幾口、幾杯便喝不動了,說明喝感不好,基本上也就停下不喝,而且以后也不會再喝;如果一種酒在不知不覺當中喝著比較順、喝得比較快,人已微醺,卻還想再喝,說明喝感不錯,這種酒就比較好。
喝起來很順、很快的酒,說明喝感很好,選酒就要選喝感良好的酒
喝感和口感不一樣,它并不是綿柔、糙辣,或者苦、甜這些感覺,有些初喝比較綿柔、醇甜的酒,多喝幾口反而喝不下去了;有些初喝有些糙辣甚至苦澀的酒,繼續喝倒是很順,由此可見,喝感和口感沒有什么直接必然的關系,只要喝得比較順暢,在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可以比較歡快地喝下去,就是喝感不錯,這也是我選酒的第一個標準。
標準二:
體感——喝到適量后,看身體反應
體感,即喝酒后的身體感受,按照酒后時間的長短,大概有三個層次。
首先,正常情況下,喝酒達到一定的分量,一般大約到二兩以上到三兩之間,這時候體感便上來了,好酒喝到這個程度,身體會感覺輕松,頭不暈也不疼,腳發熱,正如周恩來總理評價茅臺酒說的那樣:打腳不打頭,符合這個標準的,自然是好酒;如果喝了之后身上還沒有感覺,也沒發熱,頭就開始發暈,這個酒十有八九是不好的——好與不好的身體感受,在喝酒進行當中就開始表現出來了。
酒后體感的第二個層次是,酒喝完三個小時以后,口干不干,有些酒是到了晚飯吃過后或者睡到半夜醒來覺得口渴,非常強烈的口渴感,這就是口干,說明這種酒不好,以后不宜再喝。
酒后體感的第三層次,是喝酒后次日早晨醒來的身體感受,如果沒什么不舒服,和平時醒來時狀態一樣,說明昨天喝的酒不錯,以后可以選擇再喝,甚至多買存下來慢慢喝;如果第二天身體反應不好,感覺渾身酸痛,甚至有類似感冒那樣的癥狀,胃里也覺得不舒服,需要休息一天,甚至兩三天之后才能完全恢復正常,說明這種酒不好,以后也不宜再喝了。當然,這么說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喝酒的量在二兩、三兩之間,如果喝酒過量,喝到半斤、一斤甚至更多,即便喝好酒,第二天早上醒來照樣會出現渾身不舒服,需要休息一兩天才能緩過勁來的癥狀。
標準三:香氣、口感
關于香氣,我覺得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已經不用再拿來比較了,一是因為不同香型白酒的香氣一個個都不一樣,各有千秋;二是因為現在的勾調技術很成熟,讓白酒的香氣初聞起來都比較好,甚至有些液態酒和固液酒比固態酒的香氣還要好。
口感方面,也是如此,現在的勾調技術做得越來越好,一開始喝的幾口,很多低端酒的口感甚至比高端酒還舒服,更綿柔,更醇甜,實際上,現在只要某種口感是大家公認的好酒的口感,勾調師們都可以調制得比較接近,滿足大家的口味偏好。
基于以上原因,我現在自己選酒喝的時候基本上不太考慮香氣、口感這些方面,只是在細細品嘗,尤其品嘗固態釀造的白酒、用來做品鑒筆記的時候,會刻意關注一下它的香氣和口感,我覺得,香氣和口感已經不是選酒的時候最主要考慮的因素了。
標準四: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就是看到某一種文化象征之后,便會想到去喝相應的酒,對我來講,很多時候,文化符號其實更應該排在選酒標準第一位,因為喝酒總歸先要有一個由頭,這就是文化符號的范疇了,我覺得具體有以下幾個內含:
其一,是地域的因素。每到一個新地方,我都會抽時間去找一些當地酒來喝,盡管這種地產酒現在有很多都是從四川拉原酒勾兌出來的,但多少還能有一些地方酒的影子,所以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下來,尤其到了那些地理和人文特質較為別致的地域,就想喝一下當地的代表酒,高、中、低檔暫且不論,都想找來嘗一嘗,如果喝著感覺好了,會買一點帶回來,儲存起來慢慢喝,如果喝著不好,記住名字也就算了。
其二,是天氣的因素。喝酒多年,我總覺得中國的白酒已經和風霜雨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每逢雨天雪天,略得閑暇之時,我總要喝點酒,經常喝著喝著,詩意就涌上心頭,中國古代歷史上,把風霜雨雪和酒寫入詩里的名句非常多: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尤其清代文人黃星周寫的一幅著名酒聯——“雪落一杯酒,蒼茫萬古心”,我常常體會其中的意境,總覺得這個時候也只有一杯烈酒才能撫慰心中的波瀾了。
“雪落一杯酒,蒼茫萬古心”,這副對聯非常直白,但意境蒼茫、深刻,我們可以想象,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看著漫天大雪的夜晚,面對擺著一杯濁酒,回憶往事的情景。圖為書法名家光榮大地先生寫的“雪落一杯酒,蒼茫萬古心”對聯,書體為行楷,從整體來看,章法布局非常疏朗,有白茫茫一片天地的空曠感,字雖然不是太規整,但有像雪花慢慢落下后又飄動的那種自然感
圖為湖州書法家沈斌和先生寫的“雪落一杯酒,蒼茫萬古心”對聯,他已年過半百,只有到了這個年歲,才能有這樣的閱歷寫出這種字。這幅字是甲骨文,如果不對照解釋,幾乎就不認識這些字。看著這幅字,突然就覺得中國文字確實是象形文字,每個字都帶著形象與神態,比如“雪”字,帶著雪點,就像雪從天上飄落;“茫”字,感覺像一個人在拱著手和朋友惜別;等等,每個字都能看出一些畫面語言,最后的“心”字更讓人感慨萬千,好像真是人心被剖開,能感受到那種鮮血淋漓的感覺
其三,是歷史遺跡、歷史英雄人物的因素。我們在探尋歷史文化遺跡,追蹤古代歷史英雄人物及其故事的時候,難免觸景生情,這個時候就想找一些相關的酒來喝,我和同事曾經追蹤過陸游的遺跡,從大散關一路喝到崇州又喝到了紹興,此行當中選酒就不是考慮香氣和口感了,而主要是考慮和心情搭不搭調,尤其到了劍門關,讀陸游的詩——“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這首詩當中,有一種落寞的感覺,在這個時候喝當地的劍南春就覺得太甜太媚了,跟陸游的心境極不搭,所以我們寧肯找來崇州的金盆地這種不如劍南春的酒來喝,旨在追求那種糙辣、苦澀的感覺。
劍門關關樓,劍門關位于今四川省劍閣縣,是由陜入川的金牛古道上第一重要的關隘
劍門關景區的陸游浮雕
細雨廊,這是劍門關景區中紀念陸游的另一個景點,就位于陸游浮雕的對面
選酒和白酒工藝的關系
說過選酒的四個標準之后,我還想說一下白酒的工藝。
好的白酒,一般來講對應的工藝基本都是純糧固態發酵酒,比固態酒差一點的是固液酒,固液酒當中,固態酒比例高、液態酒比例低,酒質還算說得過去,反過來,固態酒比例低、液態酒比例高,這種酒就比較差,最差的則是完全由酒精和水勾兌而成的液態酒。
喜歡常喝白酒的人,通常首選固態酒,其次是固態酒比例高的固液酒,一般不會選擇液態酒比例高的固液酒和液態酒,這也是一個長期飲酒實踐積累下來呈現的結果。
單純從香氣、口感這些感官來判斷,一般人很難把固態酒與固液酒、液態酒區分開來,因為現在的勾調技術在香氣和口感方面模擬固態酒已經非常接近,有時候勾調出來的香氣和口感甚至比固態酒還要好,可以做得更加怡人,更加令人愉悅。
但從喝感和體感這兩方面來講,固液酒以及液態酒同固態酒的差距就非常明顯了,距離非常遙遠,可以說尚未尋到其門徑,靠喝感和體感的反應判斷出來的好酒基本上都是固態酒,喝感和體感不好的酒基本上都是液態酒或固液酒。
身體是最靈敏的傳感器,在喝酒和感受酒的過程中,身體對白酒的復雜成分和復雜作用的感受是最靈敏的,也是最豐富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所以,我選酒的這套標準,應該也是比較符合目前酒的品質的格局狀態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