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存在著一個讓很多酒友都非常痛恨的名詞,那就是酒精勾兌有酒友給我留言,為什么茅臺酒的瓶子上明確寫著自己未添加,酒體是勾兌而成。其它白酒都沒有這樣寫,某音平臺有一個賣口糧酒的老板,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未經勾兌的,沒有任何添加劑,真正的純糧食酒,不勾兌的酒才是好酒,很多酒友,聽到白酒勾兌就會產生很多不美好的想象。
其實在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導致很多名消費者,雙目失明, 臭名昭著。那個慘案讓很多酒友對酒精勾兌酒深惡痛絕,聽到勾兌酒就想到的酒精酒,其實,勾兌是一種釀酒技術,能夠保持酒的品質穩定性和一致性,勾兌是每個酒廠都在做的事情,不勾兌的就不好喝,沒人買呀,你在市面上見到了每一款酒,上至茅臺,下至牛欄山二鍋頭,甚至某些名字里帶有原漿的也不是原漿酒。
這兩年醬酒大熱,很多做醬酒的商家就會通過消費者的恐懼和認知差,宣傳為什么醬酒好,因為醬油是以酒調酒,其他香型的白酒是加水勾兌酒,所以其他酒不敢說勾兌,這完全是瞎忽悠,建國初的時候,白酒已經開始了勾兌,只是勾兌的方法非常簡單的,以茅臺酒為例,只是用大壇酒勾兌小壇酒,酒齡長的勾兌酒齡短的,出什么酒就勾兌什么酒,其他的酒同一個窖池,不同級別了也會勾兌在一起,這種簡單的勾兌技術出來之后,有兩個缺點。
第一是不如現在的酒好喝,第二憑著不穩定,冬天釀出了酒和夏天的酒不是一個味,不同批次之間的有口感的區別。所以50年代,瀘州老窖率先開始研究白酒的勾調品嘗技術,釀酒技師陳奇發明了新的勾兌方法,不同窖池的,不同季節。不同批次,不同同等級,不同壇號的,不同酒齡的酒分別做勾兌,瀘州老窖的特曲、頭曲、二曲,就是瀘州老窖開展了嘗品和打分工作之后才有的,當時的勾兌技術已經進步很大,雖然只憑經驗和感官,但是因此全國出現了第一批嘗試勾調人,有酒友認為這是白酒酒體設計工作的開始。
今天聊到陳奇遇,估計沒有人知道,但是問到李興發,了解醬酒的朋友,多少都聽過,特別是很多茅臺鎮的大師酒,講的都是李興發的徒弟,徒孫,他就是茅臺的三種醬香體,醬香、醇甜、窖底香的確立者,因此白酒行的新聞和自媒體寫的比較多,茅臺的勾兌香型分類很出名,其實茅臺酒的勾兌改進技術比瀘州老窖要晚,三中香體的確立時間是1964年,1965年季克良在一次全國白酒會上,發表了《我們是如何勾兌酒的》這篇文章,雖然說了勾調的方法,但是不詳細,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白酒勾調技術是瀘州老窖的高級工程師賴高準寫的
在1979年,他把整套的嘗品勾兌調味技術公開,后面繼續研究勾兌技術,1986年出版了《四川名優白酒的勾兌技術》。在此之前,沒有人專門出書推廣自己的勾兌技術承認勾兌并出書,不只瀘州老窖,還有劍南春,勾兌調味嘗品,都是酒水設計的一部分,不管是勾兌還是調味都是用酒調酒,不能有酒以外的東西,凡是用添加劑的沒有一個是高品質,勾兌是一個中性詞。
對此,酒友圈還是存在不同的看法,不知道你們有什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