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記載“重陽時節,純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麥面三分,納釀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復釀,必經數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輸曰燧沙,六七輸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俱,非假曲與香料而成,造法不容易…”,而這個“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要原料——紅纓子高粱。下面我們帶我們來知道下為何選擇在重陽節下沙。
首先,重陽節,是豐收的季節,也是新一輪生產秩序的原點。而對于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的醬香型白酒而言,重陽就是一年的開始。所有當年、來年的生產工作和計策都以重陽節為波浪的關注,依次展開。
其次,是這個時候的紅纓子高粱已經成熟收倉,也滿足了釀酒對原料的需求,可謂是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
然后,因重陽節前后,茅臺鎮氣溫穩定在25度左右,適宜微生物發酵。而且夏季雨多,水土流失造成水質不好,且氣溫高達35至40度。而高粱淀粉含量高,如收堆、下窖升溫過猛,生酸幅度過大,不利于釀酒?,九月初九開始下沙,窖期為30天,春節之前烤完一次酒,立春后,氣溫開始回升,到烤三、四次酒的時候,氣溫特別適宜于醬香型白酒釀制。并且在此過程中還要歷經潤沙、蒸煮、發酵等步驟。
潤沙,是為了嚴格操作每個環節必須要做到精密化,用沸水與“沙”拌勻,讓沙能夠容易熟透后,上甑即將潤好的高粱,裝入甑內,在一小時內完成上甑任務,圓汽后蒸三小時左右,約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
攤涼,是將蒸過的高粱鏟出甑內,由酒工用鏟子不停地翻開,散冷,品溫降低到32℃左右時,灑入尾酒拌勻(尾酒是由上一周期生產的七次酒和每甑酒頭經過稀釋而成)。
加曲,是紅纓子溫度降到30℃以下時,要趁熱加入小麥做成的高溫大曲粉,加曲粉時應低撒揚勻,然后拌和后收堆,糧醅接種環境和大曲里的微生物后,品溫回升,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時,即可入窖發酵。
發酵,開始加曲攪拌后要進行“收堆”發酵(開放式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熱,然后傳遞到外面。一般外層溫度滿足五六十攝氏度才完畢這一環節。
溫控,在控制溫度時,不能使用任何機器設備,必須由有經歷的老師傅根據周邊的環境來手工測量溫度。
開放式發酵完成后,把酒糟鏟入窖坑進行封存,即開始“封閉式發酵”。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
陰發酵,堆積后的高粱酒醅攪拌均勻,再撒上一層薄稻殼。再用紫紅泥封窖4cm左右保持黃泥濕潤不干裂,經過一月左右的發酵,形成大曲坤沙醬酒獨特的風味物質。
糙沙,是大約一個后,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取出沙料,按1:1比例重新投入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后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后重新下窖。
我想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對白酒有認識度的人來說,在釀制醬香白酒時是非常嚴格,而我們所謂的正宗醬香型白酒也必須遵循著“端午制曲”、“重陽下沙”的自然規律以及遵守“一年一個周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傳統工藝釀制,那其中“下沙”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以上關于重陽節下沙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助到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