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雙釀酒人的手,讓一粒粒糧變成一杯杯美酒!“有兒不進武槽房,熬更守夜命不長。有女不嫁烤酒匠,半夜三更守空房。”民間流傳的這首民謠,道盡了烤酒匠的辛苦。即使在機械化程度很高的今天,仍離不開烤酒工冒著嚴寒酷暑,在濕熱的環境下,揮灑汗水,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才可以釀出好酒。
與西方的啤酒釀制工藝不同樣,他們可以采用發酵罐等設備工藝,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但白酒是開放式的工藝,要和當地的空氣、溫度、濕度、水土、微生物接觸,才可以釀出好酒來。正是這種道法自然的傳統工藝,在千年的釀酒實踐過程中,民間傳統釀酒工藝得以存儲和發展。
白酒不是靠人為“制造”出來的,釀酒過程的真正主角是微生物。烤酒過程中,烤酒工所做的工作是給微生物提供釀酒合適的條件而已。比如酵母菌,符合的溫度是28—30攝氏度,釀制濃香型白酒需要的丁酸菌、乙酸菌符合的溫度是30—34攝氏度,哪些微生物不會像人同樣說話表達,需要經歷豐富的釀酒工悉心去把握。
因此,溫度不合適,哪些微生物就會休眠死亡。而溫度高了,釀酒不需要的雜菌就會感染,產生異味,破壞釀制好酒的條件,酒質變差。
釀酒是個系統工程,從原料、磨粉、制曲、釀酒、勾兌、包裝,是一個嚴格的過程,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質量。因此,釀酒不僅有嚴格到近乎苛刻的質量管理體系,而且“簡單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的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從釀酒糧食運抵開始,到入庫存儲,至少要經過原料提交前索證管理——每車糧食綜合樣檢驗——每包糧食檢驗,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這個過程需要經過多個人士的分工配合,才可以保障原料入口的品質。
而在出口包裝環節,要經過清洗—灌裝—戴蓋—照酒—封蓋—搖瓶—照酒—貼標—照酒—貼徽牌—裝盒—扣盒—裝提袋—裝箱—封箱—入庫等工序,才可以出廠。
要從田間一粒粒糧變成餐桌上一杯杯美酒,需要工匠精神的傳承,需要無數雙工匠的手,才可以完成釀制過程。每個環節絲絲相扣,釀酒人在一個個平凡的崗位上,日復一日,兢兢業業的貢獻,用一雙雙工匠的巧手
釀酒人的“工匠精神”就是在傳統釀酒工藝中工人們對工作和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苛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來源:佳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