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養育了黑眼睛黃皮膚的炎黃子孫,也滋生了燦爛輝煌的文明。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景色旖旎的巫峽兩岸,巫峽兒女在崇山峻嶺之間繁衍生息,豐富的物產和豁達的生命哲學,使得他們很早就掌握釀酒技術,并在生活中享受美酒帶來的樂趣。
1、巴人村苦蕎酒如何釀制的,巴人村苦蕎酒釀制工藝
2、巴人村苦蕎酒如何樣,巴人村苦蕎酒好喝嗎
巫山,古屬巴國。其時,巴國地界東到魚復(今重慶奉節),西至僰道(今四川宜賓),北接漢中(今陜西漢中、安康一帶),南及黔、涪(今貴州北部,湖南西北一帶)。準確地說,屬于巴國的巴東郡。我國現存較早的地方志專著《華陽國志》,在首卷《巴志》中記載了巴國早期流傳的詩:“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榖,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榖旨酒,可以養母。”那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川流不息的河流邊,有平坦肥沃的土地,大家辛勤地勞動喲,種植了很多的五谷!豐收的五谷可以制作美味的酒呀,大家把美酒和黃澄澄的五谷一起貢獻給慈喜歡的老父親!奔騰不息的山嶺上,有漫無邊際的土地,大家辛勤地勞動喲,種植了很多的五谷!豐收的五谷可以制作美味的酒呀,大家把美酒和飽滿的五谷一起獻給慈祥的老母親!這是一幅和諧溫馨其樂融融的畫面,透過這首歌謠,可以得出很多與酒有關的信息。
其一,巴國人尊崇酒,熱喜歡酒,對酒有著很深的感情,生活中離不開酒,而所釀的酒極為有限,非常珍貴,只能作為孝順父母的重要禮物。
其二,巴國人喜歡喝酒,不僅年輕人喜歡喝,老年人也喜歡喝,不僅男的喝,女的也喝。
其三,巴國人釀酒的原材料是五谷,因而制作出來的酒格外芳香迷人。
至于當時巴國人的釀酒水平,可用《華陽國志》中的另一段話來佐證。秦昭襄王時期,因板楯蠻(巴人的一支,生活在今長江三峽一帶)射殺白虎有功,秦王與之結盟:“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文明強大的秦國和野蠻弱小的巴人結盟,已屬咄咄怪事,而強國侵占弱國,要賠償貴重的黃龍玉璧(一說為黃金鑄就)一雙,弱國侵犯強國,則只需賠償上好的清酒一鐘。這幾乎,后無來者!歷史上,巴族勇士被稱為“虎賁”,血腥的搏殺和死亡的光榮往往貫穿于他們的一生。而烈酒,正是勇士較好的配角。
巴人擁有高超的釀酒技藝,視酒為凜然不可褻瀆的神圣之物,質樸,熱烈,讓今天的大家沉醉。無偶,時代稍晚的南北朝文學家、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江水注》也記載:“江水又逕魚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知名酒。”寶馬贈烈士,鮮花配佳人。惟有驍勇善戰的巴國人,才配享受“巴鄉清”這甘冽的美酒!
巴鄉清,又是何等仙物呢?據資料解析,“清酒”乃與“濁酒”相對而言。夏人、殷人喜歡喝醪酒,這種酒由糯米發酵而成,口味香甜,粉白細膩,濃度不高,與大家現在見到的醪糟頗為相似。中原一帶的人常喝醴,就是僅發酵一夜的酒,因釀制時間極短,故口味清淡,飲用時也是“汁滓相將”,連吃帶喝。
以上兩種,均為“濁酒”。巴人釀制的“清酒”同之相比,至少有四點不一樣:一是選料上,巴人用黍、稷等五谷,不單純用米。二是釀制的時間更長,一般“冬釀接夏而成”,即前列年冬天釀制,第二年夏天才可以釀成。三是清澈透明,也許是采用特殊的辦法進行了提純和過濾。四是酒精含量更高,有關專家測算之后指出,當時一般酒為5度左右,而巴人釀制的清酒,估計度數在10度左右。
巴鄉清色清味重,自為酒中上品。遺憾的是,其釀制方法隨著武威赫赫的巴人湮沒,成為歷史上的千古之謎。無數釀酒大師想重新釀制出“巴鄉清”,卻無一成功。
巴人已隨黃鶴去,不絕江河萬古流。莽莽長江三峽、巍巍巫峽大地,至今仍回蕩著熱喜歡酒、尊崇酒的流風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