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山區酒風甚烈,故民間俗語說:“無酒不成禮儀,無酒不成敬意,無酒不成宴席”,宴席上大盤上菜,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頻頻勸酒,猜拳行令,觥籌交織,不喝個酩酊大醉,休想停杯散席。所以陜南飲酒習俗歷史悠久,酒文化燦爛多姿。
陜南的釀酒歷史和酒文化的淵源,幾乎與中華民族的釀酒歷史和酒文化的發展同步。從陜南安康出土的大量陶器來看,大多數是儲存水和酒的容器。正如有些學者所說:“耕而作陶”,“在原始社會食物生產的重大改革中,陶器的出現,是繼人類用火之后較偉大的谷物生產技術和飲食方式的革命。”
隨著制陶業的產生,使谷物的炊煮、食用和運輸、貯存有了保證,也利用食物發酵而滋生了酵母菌,為釀酒技術發明了條件。安康漢濱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陶甕、陶壇、陶樽等陶器,能夠貯存谷物、水、酒等液態食物,特別為釀酒提供了可使用的容器。這種貯酒容器,一直沿襲到現在。
陶質酒器作為酒文化的原始載體,較能說明問題的是漢濱區柏樹嶺出土的厚壁敞口甕和柳家河出土的一件彩陶壺,陶壺上有三個小口,短頸、圓腹、平底。除中間一個小口外,肩部另開有兩個小口,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此種器物據陜西省文物考古所研究人員稱,為史前裝“咂酒”的容器。三個小口可供3人插入竹管同時吸飲。這種飲酒風俗,在陜南巴山老林,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隨處可見。
在鎮坪、漢陰、平利山區,農民用糯米或包谷釀成甜酒,盛于陶壇貯存數月或一年,然后再用涼開水沖泡,以竹管吸飲,每逢賓朋到來,便以咂酒熱情款待。由此可見,陜南原始先民早在原始制陶階段已經掌握了谷物的釀酒技術,其酒文化也相當繁盛。
1、淺談陜南酒文化與酒俗
2、陜西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