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原生態的一定是較好的,例如,施人和動物糞便作肥料的蔬菜,一定比大篷里施化肥的好;一定比轉基因好……由此,在白酒界,也催生了一種說法:“原漿”酒一定比勾兌的好。事實終究是不是這樣呢?
1.什么是勾兌?
勾兌是白酒釀制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序。因為白酒在釀制是純人工操作,在不一樣輪次、不一樣生產班組釀出的酒口味、度數會各有不一樣,所以需要通過相應的配比方式,去除雜質,協調香味,統一度數。
以茅臺酒為例,在釀制過程中要經過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每一輪取到的基酒香味會有所差別。只有按照配比精心勾兌,才可以保證出廠的每一瓶茅臺酒都能“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具有一樣的口味和口感。
2.為何人們對勾兌有誤解?
新誕生初期,因為糧食短缺帶來的傳統白酒稀缺,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利用食用酒精和各種香料或香精以及傳統發酵而成的原酒勾兌而成的白酒。由于食用酒精和香味物質中含有少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醛、酸、丙三醇之類,會讓人出現、惡心、嘔吐等酒醉癥狀。
不知道內情的人們恨屋及烏,對勾兌本身產生了惡感,甚至談“勾”色變,著實冤枉了勾兌這種工藝。
3.茅臺酒是怎樣勾兌而成的?
事實上,純糧釀制的白酒,在進行勾兌時,是不加入香精之類食品添加劑的,就是用不一樣度數、不一樣生產批次、不一樣時間釀制的基酒互相之間進行勾調,即所謂的“酒勾酒”。
以茅臺為例,茅臺酒的釀制過程一共會取七次酒,勾兌則主要是以第二至六輪次的酒為主,用醇甜酒作基礎酒,香型酒作調香酒。前列次酒和第七次酒用作調味,一次酒加入后,味甜,放香好;七次酒加入后,糊香好,苦不露頭,后味長。
茅臺酒的勾兌是在釀制完成陳放滿三年之后才進行的,而且是先勾基礎酒,再調香調味;先小型勾兌,再大型勾兌。
小型勾兌,是指將不一樣香型,不一樣輪次,不一樣年齡(必須是陳放三年以上)的酒,按大批量勾兌容量比例縮小取樣,根據其香味特點,按照茅臺酒的規范,進行勾兌調制。
小型勾兌完成后,將樣品搖勻,放置一個月,與規范樣酒對照,若質量不變,即按小型勾兌的比例進行大型(大批量)勾兌。大型勾兌完成后的樣品再與規范樣酒對照,如符合茅臺酒的質量要求,即將勾兌后的酒密封貯存。一年后,再將此酒樣送檢驗科進行檢驗,如滿足或超過出廠酒的規范,才可送包裝車間包裝出廠。
可以說,茅臺酒的“勾兌”工藝是保持茅臺酒質量和風格較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這一環如若出了偏差,則會直接影響酒質,不可不慎。
4.原漿就一定好喝嗎?
所謂原漿,其實就是原酒,即在蒸餾過程完畢后得到的酒,也叫基酒。原酒的度數通常都在70度到85度之間,并不符合直接飲用。市場上常見的原漿酒度數一般都很高,正緣于此。
而且,由于原漿酒沒有經過勾兌、組合、調味,其風格口感上比較單一,缺乏成品酒豐富的口感和持久的香氣。如果是頭尾所取的酒,口味都偏辛辣嗆澀,或糊味略重,口感并不好。
況且,不一樣批次的原酒口感、質量也各有差別,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廠家無法控制每瓶酒的口味,既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為市場監管和質量控制也帶來了不利因素。所以,勾兌可以說是保持酒穩定品質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因此,原漿未必真佳釀,勾兌精心出瓊漿。純糧釀制是好酒的根本,但巧妙勾兌也并非摻假。勾兌酒不等于劣質酒或假酒甚至可能是更好的酒。喜歡酒的朋友,千萬不要先入為主,覺得原生的就肯定是好的,勾兌過的就一定喪失了較佳的風味。